冬至话冬

今天是202班第84次交作业的子,正赶上农历辛丑年冬至。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所以古有“日短至”之称。“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自此,真正的数九寒天便开始了。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据说,3000年前,周公姬旦就以“土圭法”测得“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即现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在周秦时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到了冬至才过新年,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
从汉代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正式将正月和冬至分开,冬至由此成为“冬节”“至节”。官府也有一套隆重的祝贺仪式,叫“贺冬”。《汉书》中记载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此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是个吉日,应该庆贺。到了宋代,冬至开始定为“法定节日”,例行放假。宋代童谣说:“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足见当时“拜冬”盛况空前的景象。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元旦相差无几。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还流传着“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谚语。《清嘉录》中记载“冬至大如年”,足见其重要性。对老百姓而言,这天是个吉祥的日子,代表着旧去新来。冬至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有吃馄饨、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吃冬至米团和吃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还要在冬至当天祭天、祭祖和扫墓。
冬至与立春、清明这三个节日来说,它们即是节气又是节日,而冬至这个时令的节日气氛为最浓厚,古称冬至为“亚岁”。
一年到头,人们往往都会抓紧最后的时节忙碌、奋斗,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为新一年的开启做足准备。所谓农闲不忘农忙,陈树中的《野草滩的冬至》记录了冬至时节农民的劳作生活。这位生长于东北农村的油画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绘着家乡的风土民情,画风古朴自然,凝重饱满,写实的基础上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雪过后的小村庄,到处是白茫茫的积雪,一家人分工协作,铲雪、扫房顶、整理草垛,忙得不亦乐乎。此情此景,像极了进行年末大扫除的我们。
冬至来了,预示着这一年就快过去,你准备如何过这个“年”?好好吃一顿大餐,向父母师长送去一份祝福,再为自己做一份年终总结,一起准备好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