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话“冬至”

作者: 林之汐 | 来源:发表于2017-12-22 06:57 被阅读115次

天气越来越冷,每天早上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的都是真的勇士。天亮的越来越晚,黑的却越来越早,出门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回家时外面早已漆黑一片。而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

冬至谁都知道,可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你真的清楚吗?

“至”有到了、来到的含义,但不要顾名思义理解为冬天到了的意思。先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说的: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以看到冬至的“至”其实是极致的含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春秋时期,就利用土圭观测,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又称“日至”、“长至”。追本溯源,冬至最初的含义是日照最短、日影最长的一天。

平时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一年里最冷的“三九天”,就是从冬至开始“数九”的。九九歌小时候都背过吧?“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完了便冬去春来。

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能背下来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最后一句里的第二个“冬”就是冬至了,而第一个“冬”——立冬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

我们说“节气”,其实“节”和“气”是分开的,就好像古文中的“妻子”分别指“妻子”和“儿女”一样,只不过现代人已经不这样用而已。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所以后半月的冬至其实是属于“气”的。

古时候没有日历,但却过得非常精细。古人将年划分为季、节、气、候,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又有三物候。这样算下来便有了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物候是什么?是动植物的生长准则,是气候的运行规律。“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这便是对冬至的物候描述,一节气有三物候,每隔五日便是一侯,十五日之后,便又是下一节气。

草木荣枯、候鸟来去,在经年的循环往复中,我们智慧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生长之间的微妙联系,大自然虽变化万千却也有其规律可循。只要应时而动、应季而为,就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喜获丰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节气和物候主要适用于黄淮流域的气候,因为华夏民族发祥于此,所以总结的各种农谚也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一处地方的山上和山下尚不同季,更何况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物候有所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有简单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句诗描述了一个海拔影响气温的原理。不禁再次赞叹古人的智慧,原来科学也可以被诠释得如此美丽。

节气的魅力除了可以指导农耕,更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人虽不知春,春报与人知,鱼翔浅底早,更有花先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有期,润物无声,当此良夜,静听窗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有信,年年到江南;归期无音,唯有明月寄相思。

当物候遇到诗人,物候被赋予了唯美的意境,诗人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自然与灵魂碰撞出诗意的火花,燃了千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关于清明的诗文和传说非常多,而且清明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日”,还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其他节日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等等,虽然也有假期,但就只是单纯的节日,和节气无关了。

周代的时候正月其实是从现在的11月开始计算的,所以那时候冬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了。直到汉武帝改周历为夏利制,也就是现在的农历,冬至与正月才彻底分开。

虽然不再作为春节,但冬至在古代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节日

汉代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官员互相“拜冬”道贺;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在古代,祭天、祭祖都是头等大事,选在冬至这天进行,由此也可见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在古代历来都是“法定假日”。 《后汉书》有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汉代时举国上下欢度“冬节”,宋朝时有3天的小长假,唐朝时就更厉害了,放7天长假!也不知道冬至有没有机会再次成为我们的法定节假日,不要等到被别人注册了才追悔莫及。

其实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并不像现在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那时候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只有到了冬天,万物休眠之时,才能真正得以喘息,冬至也便成了休养生息的时节。一直到现在,农村还有春节时办婚礼的习惯,主要原因便是农闲。

无论古今,吃饺子都是冬至这天的保留项目,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据传这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他曾在冬至那天义诊,舍“娇耳”,治冻疮。“娇耳”就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分发给病人。人们吃了“娇耳”,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治好了。后来,“娇耳”逐渐演变为饺子,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北方多吃饺子、羊肉,南方则习惯吃米团、汤圆等。但不管怎样,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只是人们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们已经谈了冬至的自然意义、文学意义、文化意义,感觉小小一个节气真的是信息量巨大。且莫急,更厉害的还在后面。

刚才说了,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一片黯淡,但若换一个角度去想,过了冬至,就是白日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又是无限光明、充满希望的。福祸相生,大抵如是。

冬至这天,也是阴阳交汇的日子。“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黑夜长到极致白日就开始变长,阴寒到了极致阳气就开始生发。正如否极,泰来。

《周易》中的泰卦是下乾上坤。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表示阳气上升,阴气散去之意。泰卦最原始的含义就是春天快要来临,地上孕育的阳气赶走阴气,衰而转盛,一如冬至。

“物不可以终泰,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不论是泰还是否,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易》为我们解释了一项朴素的自然法则:万事万物,皆对立中转化,盛极必衰,衰极而盛。可以理解为物极必反,却又包含着更深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变化着,生生不息。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智慧能绵延几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物虽亡,道长存,天地至理,经久不衰。

就算冬至现在还不是法定假日,但作为中国人,不该忘记自己的根本。不信基督的人去过圣诞节最多就是刺激消费,而冬至这种传统节日,叩问的是文化渊薮。

无戒365日更挑战营

相关文章

  • 冬至话“冬至”

    天气越来越冷,每天早上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的都是真的勇士。天亮的越来越晚,黑的却越来越早,出门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

  • 冬至话“冬至”

    (一)说文解字 早晨,打开手机,热腾腾的“冬至”铺面而来:冬至的祝福,冬至的习俗,冬至的由来,文化味十足...

  • 冬至话冬至

    说起冬至,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冬至今天日照最短,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是想到的是冬至吃饺子,说起冬至,也想起...

  • 冬至时节话冬至

    首先说说什么是冬至?有人说,冬至不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谁不知道。可是如果有人再问你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是怎...

  • 冬至里话冬至

    阴极阳始生,南回日消斜。 数九里画九,九九归一九。 雪落百枝笑,酷似梅花俏。 喜见孩童闹,盛世春要到。

  • 冬至夜来话冬至

    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时间是公历的12月22日。此日白昼最短,而后昼长夜短,因此有冬至阳生之说。 冬至作为...

  • 冬至之日话冬至

    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和节日同在一天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冬至标志着真正冬天的来临,所谓数...

  • 冬至日话冬至

    作为节日,冬至和圣诞节的时间非常接近。很多年轻人对西方的圣诞节耳熟能详,但对我国传统的冬至节,估计很感陌生了。 “...

  • 冬至之日话冬至

    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然后打开手机翻看微信。各个群里及朋友圈都是关于冬至的问候,不由得想起来老话:“冬至...

  • 话冬至

    文/夏矛 南北食不同, 多为预寒冬。 地球多国度, 谁知大可同? ——2019.12.31日上午于太仓市太丰社区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至话“冬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go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