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有点长,看了好几天,里面弄不懂处还请教了张辰和晨东老师,昨晚半夜醒来,好像有些明白了。
最先看懂的是这一节的后半部分,像是在说工夫修养的次序,里面的内容是《中庸》里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的合体版“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困知勉行的修养方法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命”,是还没有见到,但行好事,等候天命。学知利行修养方法是“存心养性事天”,已见着天的样子,尚与天为二,须恭敬奉承。曾子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颜回所谓“不改其乐”。生知安行是已与天为一,是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孔子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阳明先生所谓“此心光明”。
前部分“格物”是“止至善”之功,“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老师们把功都理解为功夫的意思,但自己总感觉不能完全契合。夜半醒来,忽然感觉,格物和止至善,精一,博约都和阳朋先生说的“知行”是一样的,都是本末,根和枝叶,或是体用的关系,是本体和妙用的关系。止至善是体,格物就是用,一是体精是用,约是体博是用,所以感觉“功”理解为功用,功效,效验更合适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