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记忆是什么吗?
你知道记忆是如何运行的吗?
你知道提升记忆的有效方式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世界记忆大师,拥有很好的记忆力!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怎么科学的,我们只是将一个记忆术,训练到了一定地水平。然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是,而记忆术是一种提升记忆的方法。但是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未必能将这样的记忆方法全部用处;因为我们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或者方法去感知非线性的世界。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你去客观认识……
一、真正理解,什么是记忆?怎么样提升记忆?
首先记忆是什么?
心理学给出的定义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或者描述为一种信息的加工。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就是:存储,提取,容量,加工。
我们接下来会给大家揭晓。
记忆力每个人都有的能力,通常反映在“记忆容量”和“记忆灵敏度”上,任何办法都无法扩充它的容量,但是可以通过所谓的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术(技巧)”来提升记忆的速度和强度。
看一个人聪明不聪明,表面上能感知的就是这个人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和反应,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人的瞬间记忆能力出众与否—只有具备快速记住对方的话,重要的内容马上被转变为长期记忆后,才能快速理解,快速反应。
而提升记忆力速度和强度的方法,从大类分其实只有2种。
1、第一种是“术”,也有称之为方法的,其实就是“技巧”,是围绕大脑的某些特性延伸出来的强化记忆的技巧。比如:世界记忆大师常用的图像记忆
记忆的技巧有很多,每个人都可能找到和创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其中自然也包括那些个记忆达人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的这些技巧都不会适合每个人,记忆技巧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适应性。
世面上常见的,如联想法、故事法、歌谣法、记忆宫殿、蓝笔法,或者你自己个性的记忆方法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术”有它的优势,自然也有它的局限性,作为一个方法,就一定有它的边界;比如:这个方法很可能使用于这种学科,但另外的知识又并不适用;就拿常见的记忆方法来说:很多人都认为适合在文科方面,不具有太多逻辑性的东西,比如历史,地理;然而相对于理科方面,它就不那么适用了,因为理科就是需要逻辑推理,只要你自己推理一遍出来,你就会印象深刻了。
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的加工的深度的问题!
“术”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术”都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循序渐进地逐步获得能力的提升,这个训练可能和当前的学习或者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是“额外”的负担——时间和编内容的劳力等等。
就比如我们世界记忆大师,很多人在获得此证后,并未能将此项技能转移到生活或工作中去,也就是世界是一个非线性的,而我们图像记忆是一个线性的工具,如果用单线性的方法去感知我们线性的世界,那么就想查理芒格所说: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2、第二种是记忆的基本(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传统型),是基于大脑本身所具有的记忆的基本特质、记忆步骤,如开发大脑本身的潜能一样,把它们最大限度活用起来强化记忆的情况,能从内部激发大脑活性化的自然流程。
从古至今,世界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的大脑容量不断地扩大;比如:我们以前的人,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比如带我老爸去电影院看电影,他就不行,他说:不知道是看画面,还是看字幕;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常事了,没有字幕反而很困难,需要我很专注的在听上面;然而现在的小朋友,可以边看图,看字,还可以弹幕,丝毫不影响他们;这就是大脑容量被扩大了!
但是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唯一没有变过的是接受情报信息的方法——通过“五感”的刺激来接收、暂存:通过反复和输出来消化、分辨、整理、长记;通过联想、替代等来快速想起的过程。
这里包含了大脑记忆时真正需要高效运转的3个决定性步骤:
1)记忆——通过“刺激”
2)储存——通过“反复”和“输出”
3)提取——通过“技巧”,这里极力推荐:“联想+替代”,以及“关键词备忘本”
二,什么才是提升记忆的终极手段?
我们上面的步骤可以看出我们记忆运行的原理,那么只要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提升记忆。
"强化刺激—>反复输入和输出—>让快速想起"才是学习记忆的终极手段
所以只有完成这个流程,记忆才会好;强化刺激,输入,输出
有的人就说:那反复读,也是在反复;为什么效果差?其实还是那句话,单纯地用一种线性的工具去感知,是有偏差的。
为什么这个步骤是本质?
1、首先说“刺激”
学习时,大脑各神经接收到的刺激越强,瞬间记忆和短期记忆的印象会越深刻,甚至可能会直接转化成很难遗忘的“长期记忆”。
心理学上说:你想要记住这个信息,那么你对这个信息的加工程度够不够深。
那么刺激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的五官,所以你单纯从,视觉,听觉或者触觉去刺激你的信息,都是单方面的。单刺激就需要大量重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反复读,要读很多遍。
什么是多重刺激呢?
比如:你被狗咬了,这种事情,就很容易成为你的长期记忆。
从刺激上来说:包含了,视觉:你看到狗很凶的跑过来;听觉:你听到了那种很恐怖的声音;嗅觉:你闻到了那种味道,感觉:它咬了你!
最主要的是:你强化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看到狗,你就想起被狗咬过的事情。就造成了我们所说的“阴影”
比如:在二战时期,退伍的军人,经历过炮火,血肉残飞的画面;以至于他们回国以后,只要听到了巨响,他们就想起在战场上的事,最终让他们崩溃。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图像记忆要比声音记忆要更加深刻,保留的时间要更加长;是由于我们在图像记忆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图像,还把大量的刺激,我们说的感觉加入进去了。
2、反复
我们大脑是一个过滤器,一直在帮助我们减轻工作容量;比如一个信息,你长时间不用,大脑会以为这个信息对你没有用了,就过滤出来。、
如果你反复有提起这个信息,大脑就会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给你保存到长期记忆中,这也是一个习惯的形成的方式。
3、输出”
输出无疑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我总说:怎么证明钱是你的?不是存在银行,不是看手机里的数据;而是用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的。知识也是一样,不是放在大脑里就是你的,当你用出来后,知识才是你的。
所以我经常说:记忆就是提取
知识输入后,再进行输出,其实就是一个再反复记忆的过程,是强化理解的过程。
学习其实是两个词,一个学,一个习
学,很多程度就是模仿
习,就是练习,内化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就是懂了;习,就是会了;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能懂课本上的东西,但到做习题的时候,就不会了,这就要重新回去,理解和强化。当你会了,你就记住了。
所以,用出来,你就记住了!
4、想起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记忆力不好,不是真的记忆力不好;而是我们想起的能力减弱了。其实这牵涉到了一个概念叫提取线索
善忘的人经常会记不起自己把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他们会在家中常放钥匙的地方去寻找,或者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从进门到吃晚饭要去散步的过程,从中发现随便一放钥匙的情景。
其实这就是在找提取线索
举例:
苹果——船
帽子——骨头
自行车——闹钟
猫——树
足球——房子
我们来记忆一下这种对应的词语,想象一下:苹果装满的船,帽子盖着一块骨头,骑自行车撞了闹钟,猫爬上了树,足球踢进了房子
完了以后,我说自行车,你就很容易想到闹钟;说到猫,你就很容易想到树;这就有了一个提取的线索;所以给你的钥匙一个提取线索,你就很容易想起来了;比如规定钥匙放在包里面的哪个位置,或放在房间的固定位置。
对于学习来说,刺激,反复”、“想起”等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各种“记忆方法、记忆术、记忆技巧”都不过是“在遵循基础之后的强化训练”。
三、如何通过“刺激、反复..想起.”等,获得最佳的学习记忆效果?
好了,说到这里,我想大家能够明白学习记忆时最需“努力”的重点在哪里了——
1、如何强化学习时的“五感”刺激?
人为“扩大”刺激,增大五感接受刺激的强度,让瞬间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留存印象更深,甚至直接转变成长期记忆。
视觉的刺激——用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涂色来“吸引”刺激视觉神经;用蓝色笔记笔记,重阅时,用四色笔区分;固定颜色笔代表的含义,笔记上用不同颜色笔区分......
听觉的刺激——带着感情的大声朗读,最精彩的是不经过空气振动,能直达耳膜的方式:不分场地,无需害羞,随时随地让轻读变成大声朗读);把自己朗读语文课文、英语课文、单词等的声音录下来,利用上学下学路上等碎片时间反复听......
图表的刺激——把学习的内容自己用图表、漫画等形式做归纳总结......
大小的刺激——重要的地方用大文字记录......
场地的刺激——记重要内容时,可一改常用的记忆场所,比如在厕所中记,可强化想起效果;把要记忆的内容写在黏贴纸上,在家中视线所及之处,到处黏贴,随之接触.....
人的刺激——把学习的内容教给别人;和同学一起讨论......
动作的刺激——用手指跟着书本上视线划动;看·读时,同时乱笔写所看所读的内容;阅读时都轻声跟读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可产生刺激的地方可寻,在学习过程中可积累经验再实践。
2、如何正确“反复”,以达到较好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刚学完的阶段,记忆100%保留,但是不复习时,黑线从急剧下降到趋于缓和下降,因为没有要忘的东西了,都忘得差不多了。
首先,学习后24x小时内进行10分钟的复习,就能让记忆恢复100%,然后才是让人兴奋的开始,而二次的复习保证在一周内完成,只要5分钟就能让记忆“苏醒”,还是继续保持,再接下去是在一个月,只要把之前学习的内容在过一遍,2~4分钟就可以的复习,学习的记忆复活到100%。
也就是说,反复复习的时机没有搞错的话,最多用19分的复习,就能让学习的东西在一个月后也不会忘记,甚至成为长期记忆一直留存下去。
小结一下,反复复习的时机:
* 1天以内,10分钟(当日复习)
* 1周以内,5分钟(定期复习)
* 1月以内,2~4分钟(考前复习)的4次即可。
2)阅读时的“看·读·写”的“反复”
古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一个学习方式,是什么?是朗读,抄写。批注
带着感情、合着韵律、摇头晃脑地读,读100遍,读1000遍都是学习的日常事。
大量的抄写,还可以进行批注。
这都是信息深度加工的方式。
有名的日本京都大学中流行着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7遍阅读学习法”,就是通过“反复看·轻声跟读·手跟着动和涂色增加视觉刺激”来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a、第一遍阅读时,手指着字句滑动,跟着内容划动并快速阅读,不用管看得懂看不懂,直接看到最后。
b、第二遍阅读时,轻声跟读的同时,用黄色荧光笔涂抹所有看·读到的地方,所有。
c、第三遍阅读时,还是轻声跟读的同时,在黄色荧光笔涂抹的地方上,用绿色荧光笔涂抹,叠加涂抹,所有。
d、第四遍阅读时,同上,这次用粉色荧光笔,之后整体颜色就会变为茶色。
e、第五遍阅读开始时,可用其他颜色荧光笔,也可以不用,在旁边被一本”乱记“本,边看边跟读,边用笔把看到的重要部分乱记下来,不用视线跟着。
3、如何用学习时和学习完后的“输出”,达到对知识的真正记住和理解?
输出无疑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步骤,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实验表明,输出不仅能让要记住的内容(输出的内容)理解更深,记得更牢,对于学习中的全部内容都会有更好的记忆和把握,简单就能做到“懂了”和“会了”的一体化。
这里推荐:费曼技巧
具体输出方法有很多,给大家参考:
1)学完后,大量做同一内容以不同形式表现的习题和问题集;
2)自问自答,或自己出题测试自己;
3)讲给别人听(教授给别人);
4)把要记住的内容用自己理解的话语写出来,大声朗读5遍,重复3遍。
4,如何加强“记忆线索”
让“想起来”时有很多技巧,其中最能让人快速想起,也是最推荐的是,“联想+替代”,还有活用“关键词备忘本”的技巧。
大脑科学上,记忆有2种分法:第一种是按记忆的时长分——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第二种是按记忆的连续性分——故事记忆、意思记忆。
故事记忆指“具体的自己的体验或经验“上的记忆,比如海外旅行时的记忆,意思记忆指”所有的知识、所学所记,比如英语单词,历史年号,地理知识,数学物理公式等。
两者相比,当然故事记忆的记忆效果更强。
把和自己的经验、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故事记忆,无需努力也能飞跃般快速记住的同时,“想起也会变得很容易”。
生硬的意思记忆,即使感觉记住了,但是要想起来也不容易,这是它的特点,所以意思记忆的想起,很多时候需要用“一个机会、一个引导、一个提示,一个关键词等,来牵出想起的这个“线头”。
10岁前的孩子,意思记忆能力出众,但是过了10岁开始,这种记忆能力会慢慢衰落,而故事记忆能力会开始占据优势,所以,通过强化故事记忆,是成人记忆的重点方向。
有效的让“想起”容易的技巧:
1)这就需要用到“联想+替代”的记忆技巧,最方便的建立联系的东西,”可用自己的朋友来替代“。
比如,我的朋友中有这样一位,吃饭时也总是滔滔不绝说话的A,对于像我们这种比较爱干净的人来说,当然希望A不要再吃饭时唾沫横飞,影响他人。
于是,情不自禁地把A和【disgusting(令人作呕的,令人厌恶的)】这个词关联起来,找到替代后,同时想像一下他吃饭时的“丑恶”姿态,再看到这个词想不起来意思时,A的形象就会在脑海中登场,瞬间想起了意思。
2)准备好“备忘录”
把我们的记忆外包出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用备忘录,记忆才会更加可靠。
备忘(关键词)本就是这个“引出记忆的导火索”。
什么都可以,路上看到的事和物,买东西后记录,上课老师讲授内容重要部分等都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形式,在备忘本上记一笔,空闲时或者晚上拿出来翻一翻,回顾一下内容和细节,除了可以训练提升自己的记忆力之外,当然还具有能让想起变得更容易的大作用,而且作为回忆和证的确认也大有裨益。
备忘(关键词)本,是让记忆变得清晰的重要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