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 惠风畅叙 | 来源:发表于2023-04-24 09:11 被阅读0次

儒家提出的哲学是有现实根基和政治基础的,而道家的特点则是神秘主义和整体论思想。通常认为老子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道家倾向的最大代表,尽管我们可以提到另一位极有影响的道家思想家,那就是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对老子的生平我们几乎一无所知,除了他被认为是比孔子年龄稍长的同时代人。据信他寻求一种隐居生活,回避名利。老子的名字与著名的《道德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这是不是他亲自写的尚有疑问。它可能是由他的学生们记录下来的。

《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这个文本不容易理解,诠释起来有许多问题。老子像赫拉克利特一样经常被看作是“令人困惑的”、“深不可测的”。《道德经》最好被刻画为是对中国自然哲学或存在哲学的一个贡献。就此而言,它与儒家的实践取向的哲学判然有别。

对老子来说,最根本的观念是“道”。道被认为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样一些名目只能暗示道是什么。严格地说来,语言是不恰当的,因为道是无法用概念加以定义的。但是,老子对于道的反思与我们在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所熟悉的那种类型的问题和答案似乎有许多相似之处。阿那克西曼德相信始基是apeiron,也就是不确定者和无限者。在道和不定者之间无疑存在着某种家族相似。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样,老子也主张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道是万物的源起和复归。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道可以被看作是“天地母”,是天下万物的出发点。我们或许可以把道理解为万有之有,是作为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基础的、无形无象的原始力量。但在另一个地方,老子说“有生于无”。这里他的意思可能是如果要避免把道当作一个对象或某种存在之物的话,就必须把作为原始力量或“有”的道描述为“无”。当然,这样的诠释充满着大量不确定性。但是如果这样的诠释是合理的,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以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相同的方式来接近实体的问题的。

老子对宇宙正义的看法与早期希腊哲学的类似之处相当明显。他似乎相信,在我们的存在中有一种基本的正义原则: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某物被推向极点,它就转变为它的反面。过多的幸福会转向不幸。极端的不幸会转向幸福。因此,当某物越过它的极限的时候,当狂妄发生时,似乎有某种力量在进行干预,恢复应该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秩序。赫拉克利特有类似的思想。在残篇44中他说:“太阳不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因此,老子和赫拉克利特似乎都预设了一个确保有序存在的宇宙正义原则。

相关文章

  • 无为有处有还无

    从佛顶宫门出来时,阳光已经没那么强烈了。对于安放佛顶骨舍利如此殊胜之地,我带了问题去问,一路上山,一路在念,如何能...

  • 无为有处有还无

    无为有处有还无 ——吴哥记游 每年外出旅游一次,已经成为单位惯例。据传今年是赴柬埔寨旅游,这令人十分向往。赴柬埔寨...

  • 无为有处有还无

    阳光明媚,电量满格,一个稳稳的幸福的早晨。 小念最近刚忙完了一个项目,又对“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了新的理解,心情正愉...

  • 无为有处有还无

    -------------试论曹雪芹对有无的辨证观 某天,院中闲坐,脑子里蹦出一个曹雪芹对有与无探索的命题。翻开《...

  • 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学习亦是如此,错误的路上,走的再远也是歧途。 一、初...

  • 雨后

    无为有处有还无

  • 2018-03-26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太虚幻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2019-03-10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看到这句话,你是否会联想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家:无为有处有还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xu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