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政第二(12)

为政第二(12)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20:08 被阅读0次
28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章旨】:本章是孔子说君子要追求不器的境界,而非仅停留在器的实用的境界。

注释】:器是器具,器具有其用途和容量,君子不器,君子不仅仅只是追求有用,有价值,有容量,还要追求更高的境界。

【语释】:孔子说:“君子不能仅仅追求成为有用的器物,而是要追求超越器物之用之不器之用。”

【释义】:

“器”即器具、器皿,一般可以联想到容量与用途二个维度。孔子用器来类比君子,主要可以从容量和用途两个维度来对照理解。一般人都会追求有形有相的存在、价值。有价值才能交易,交换自己所想要的。所以,一般有所追求的世俗之人都会追求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就是用途,然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以换取所要的功名利禄。而境界再高一点,还会修炼自己的人格与境界,提升自己心的容量。当人的心量越大的时候,他能包容和承载的事情也就越大,成就也就相对越大。所以,拿世俗的标准,若一个人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再加上心量很大,德行很高。那已经算很成功了。总比那些偷奸耍滑,好吃懒做,毫无所长,毫无贡献,毫无追求的人要强。但是,在圣人的眼里,这样的人也并非是圣人最希望我们去向的方向。因为,圣人说,“君子不器”。君子的境界不仅限于成为一个器,哪怕这个器无比的尊贵、有价值、有容量。

但是在理解君子不器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下君子有器。再来理解怎么超越器,到不器。《论语》后面的篇章有讲到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意思是,“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子曰:汝器也”,孔子说,“你就是一个器”。在孔子眼中,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因为君子不器。子贡可能有点不服,“何器也?”“我是什么器?”“曰:蝴琏也”,孔子告诉他,“你是蝴琏”。什么是蝴琏?蝴琏是过去宗庙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祭祀用的器皿是很洁净,也很贵重的,这是孔子给他说真话。虽然子贡是器,可是也是很贵重的器,他的用是很高的,很有作用。子贡确实是这样的人,子贡是孔门四科里言语最好的,他是外交家,辩才无碍,能够说动诸侯停止战争,同时他善于经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子贡也善政事,《列传》有记载子贡"常相鲁、卫"。所以,子贡之器非小器,很大的器,并且不止一种器用,有多种用途。这样其实已经很厉害了。如,子贡还继续追问,“现在的从政者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容量很小的器。指的是器识浅陋,心量狭小,这样的人,何足算也,谈不上。孔子对当时的那些士大夫,朝廷官员看不上。所以,同样是器,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已经是很高的,拿到今天来看,若社会上能多一些如子贡一样的人,也是社会的大幸。但最怕的是,斗筲之人何足多也。今天刚看到一个新闻,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留下遗书溺水身亡,遗书上控诉校方领导“披着学者的外衣,满心名利追逐”,压迫残害,自己不堪重负,只能以死了之。无论最终事情真相如何,至少是用生命来曝光的,绝非无稽之谈。而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教育的殿堂,本该是最纯净的土壤中。所以孔子看不上这样的人,有官位如何,有名利如何,若无德,便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所以在理解君子不器之前,首先,真心希望先能做到君子有器。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尽忠职守,修炼内功,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心量、德行、修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理解,什么是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究竟是怎样的境界呢。我们常说,“道”、“法”、“术”、“器”。这四者,往下,是形而下;往上,是形而上。形而下,是相,是用。形而上,是本体。有形相,就有局限。无形无相,则无局限,也更接近本源。世界的本源是道,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超越有形相的“器”,就能慢慢去接近“道”。达到本源之道,则任用无穷。而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回归这个本源之道,清静具足之性。而非留恋在人世间,用一些技巧方便能力换取名闻利养,感官娱乐,情感及精神满足等。子贡何其有能力、才华,但孔子说其,“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子贡不安于天命,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受命,就是受天之命,受天之命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明明德于天下”。让天下的所有人都能觉醒,光复自己的明德本性。孔子就是受天之命,施行教化,光耀千秋。而他最认可颜回,就是颜回也是以道为己任,紧紧追随老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择善固守,念念不离道。即便他如孔子所说,“回也其庶乎,屡空。”就是穷的叮当响,一贫如洗。但是他超越了“器”的追求,超越了一切世间的名利物欲的追逐,于相而离相。直接追求心性本源之道体,达到了“不器”之境界。不器也是非器,非一切世间名相、功用、得失。

然,此等境界虽不着于名相,但亦不离名相。如中庸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修行的过程,逐渐产生出离心,对世间财色名食睡不那么贪求追逐的时候,容易进入另一个极端,就是排斥世俗的这些人情事故,柴米油盐。变得离群索居,不合人情。我曾经就有过一个阶段,厌恶一切家里琐事,带孩子,辅导作业,工作赚钱之类世间之事。希望一切事情都不要来干扰我,让我专心修行。甚至恨不得出家了之。但是,毕竟不忍心,各种因缘牵绊,再后来,通过不断的听经明理,才发现真正的出家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出心灵“枷锁”,叫出枷。修到明理通达,事事无碍于心,方是真修行。然后大事小事琐事都能做。在什么场现什么相。努力去自我之执着好乐,随缘行,身边的人需要我做什么,便做什么。自己的天赋禀性擅长做什么,哪里最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就做什么。同时一心向道,念念守中,在每个当下,每件事中做功夫。以不器之心为有器之事,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但不执着,随时再回到不器之心。虽然,还经常反复,但是方向坚定,强恕而行。

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对这段话注解说,“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是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之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

这段话总结的真好,我们要追求成为这样的君子儒,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利于大众之事,都可以去做,并且一旦做就要尽心尽力,一以贯之,慎终如始,坚持到底。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打磨自己,锻炼自己的过程。一旦做成了,能力提升了,自身有价值了,不要骄傲自满,继续博学多闻,艰苦奋斗,多维度成长。而即使自己博学多闻,出类拔萃了,依旧不以自己的能力学识卓著而自满,而是始终立志于追求超越这些能力学问上的究竟的至德要道,超越器到达不器之地。这样方能比较中正的理解“君子不器”,既不是偏于一端,认为炼器的功夫不重要。自己不需要去修炼世间的百工千行,啥也不作为。着空修空,空谈境界。也不是偏于另一端,执着于追逐器的功用,终生沉迷世间各种技艺的学习和展示。而是应该在器的修炼中证悟那个不器的心性本体,然后再用这个不器的心去修炼器以应世,广度有情。如,一棵树,只有根深固蒂,才能枝繁叶茂。光追逐枝叶花果,没有根,就如同瓶中没有根的花,只能给人欣赏,不能长久。不器的心性本体是根,博学多闻,百工技艺是枝叶花果,是器。因此,不器之心性本体才是我们真正该追求的。而这个清静光明,具足一切智慧德相的心性本体,人人本自具有。只是我们被这些枝叶花果诱惑了,忘了根的存在。

中庸讲,“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在每个当下,每件事中,脱离了器的世界也就没有不器的世界,而若离开了不器的境界,器的世界也不能长久。不器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心性圆满的境界。但他不离开器的世界,遍布一切处。

学修思考:

(1)您怎么理解“君子不器”,请问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2)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如何一步步修炼到达“君子不器”的境界。

妙行:2020.10.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政第二(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el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