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管理者不应以才为本(而应以德为本)。”
【注释】
“君子”,这里指有位者,亦即管理者。
“器”,才干、才能、才具之意。类似用法如《礼·王制》中的“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以及《论语•子路》中的“及其使人也,器之”。
很多人都将“器”解释为“器具”,认为“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但这种解释实在值得商榷。
首先,如果君子是指有德者,那么对有德者的要求和衡量就应当是道德标准。而学识、才干显然不是道德标准。
其次,如果君子是指有位者,那么其应当是通才还是专才,就要视其所处的位置而定。即便在社会分工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某些领域也是绝对需要专才的,比如军事。汉高祖刘邦就曾指出韩信是攻城掠地的专才,张良是运筹帷幄的专才,萧何是后勤保障的专才。
将再多的通才组合到一起,也成为不了一个专才。但是将专才组织到一起,却可以成为一个通才团队。只需配一个有德者做领导,就可以担当通才、专才的任何工作。
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即便人的才能潜力无限,用于发展才能的时间和精力也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以通才求全于管理者,既不现实也不可行更无必要。以孔子的智慧,不会见不及此。
与人有限的才能相比,人的德行才是无限的。以儒家一贯重德的宗旨而言,“不器”理当为“不以才能为本”之意。
【评析】
“君子不器”,并不是说才干对于管理者不重要,而是不应当以才干为本。那管理者应当以何为本呢?在这里,孔子并没有给出下文。但是根据孔子为政以德的一贯思想,其潜台词自然应当是以德为本。
管理者以德为本主要有以下三点意义。
第一,管理者在选用人才时,要以德行为重。使用有才无德之人,管理成本、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都会陡然提高,非到迫不得已,不可轻易使用。如果定要使用,也要严加控制,不可委以重任。
第二,管理者自身要有德行,其才能才会有积极正向的发挥。若管理者无德,则其才能越高,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第三,管理者自身要有德行。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领导力,才能很好地担负起管理职责,才能得天下之才而用。若管理者不重德行,便会如孔子所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做领导没威信,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失败。
一个国家若要行仁政,为政者就必须以德为本。
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分数,完全不重视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以至于产生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一旦从政或走上管理岗位,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
【案例】
1、有才无德,反噬其主:
吕布,字奉先。三国时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不可谓无才矣。但其人无德寡信,屡屡反噬其主。其先原为丁原部将,受董卓唆使,杀害丁原后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了董卓。
亦因其人无德,虽有才也不能统御部属,其部下诸将各有打算,故每战多败。在被曹操围困三月之后,终于上下离心,部将叛降,吕布遂被生擒。
之后吕布便向曹操求饶,表示愿跟随曹操打天下。《三国志》这样记录了吕布人生的最后一幕。
白门楼吕布受死布曰:“缚太急,小缓之。”
太祖(即“曹操”笔者按)曰:“缚虎不得不急也。”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有疑色。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即丁原和董卓。笔者按)乎?”
太祖颔之。
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吕布终被曹操处死。
2、有才无德,祸国殃民:
某人以解民之倒悬为名起事。然起事之初,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妻弃子。其对至亲如妻子者尚且无情无义至此,岂能善待天下民众?但众人受其蛊惑至深,皆无所悟。
其人口若悬河,笔如灿花,颇有雄才大略。凭借着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上佳功夫,骗得万众归心,终于赢取天下。
其坐定天下后,即背信弃义。不仅失信于士农工商,还大肆残害天下英才、忠良之士。在其治下,不仅家破人亡、饱受摧残、饥馁而死甚至人相食者不计其数,而且社会道德风气亦遭受毁灭性破坏。其荼毒之甚,可谓前无古人。
可见无德之人,愈是有才,为害愈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