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田》是仲泽先生对梭罗的《瓦尔登湖》本章翻译的标题,我在开启重读《瓦尔登湖》之后,总会为自己的阅读感受另外拟定一个标题,今天的是“本色”。
可惜我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没有机会亲自去农田里侍弄稼穑之事,因此读到相关田地肥力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终究还是与梭罗的简约生活有很大的距离的。但是隐约读出梭罗对土地资源的惋惜:因为对土地的粗放使用,让其无法保持原有的活力,久而久之却成为人类无知的乱作为而只求利益的证物。
梭罗对农田劳作亦如上一章《访客》的态度,有所观察,有所辨别,有所思考。若问他会在豆田里除了豆子,还会收获什么,我觉得首先是独立自由。梭罗进行生活试验,选择简约生活以来,总会用思辨的眼光去审视自然、文明社会、他人及自我,他不愧是一位哲人。他鄙弃那种永远将自己牢牢捆绑在田地中的劳动,这样的活动私心太重,功利色彩太浓,总会想着:我既然付出了这么多,那么就理所当然地获得更多,甚至越多。与其说是农田劳作束缚了他,还不如说被自己困住了。因此,基本的生活劳作不可缺少,要知足常乐,不可以贪恋。
从土地中,梭罗还可以收获尊重,来自劳作本身,也来于自然。你不要将土地看做谋求利益的途径方法,而是持有敬畏的心态。“双手劳作纵然近乎苦差,却非十足的放逸,因为其中有某种垂之久远、永不磨灭的寓意,学者可以因之获得富于经典意味的成就。”与土地对话,与豆苗接触。随着对《瓦尔登湖》的深入阅读,我似乎也跟从着梭罗的脚步,越来越迷恋自然风光,“这些空中的小精灵在山巅的沙地和岩石上产卵,很少有人发现它们。它那舞姿像湖面的涟漪优雅纤细,又似随风而起,在空中轻飏的树叶,它们实则都是近亲。鹰是浪的空中同胞,它俯瞰波涛,完美的双翼御风翱翔,跟海中毛羽待丰的天然翅翼遥相呼应。”
借此机会,梭罗也可以和遗失久远的生活重逢。唤醒儿时的记忆,那时单纯无忧无虑,天然纯真,摸着每一寸土地,都会返璞归真;偶尔从土地中挖掘出简单器物,又较容易让你穿越过去,有幸观赏印第安人生活场景,“我锄的不再是豆田,而锄田的人也不再是我”,
越是对自然热爱,就越是对土地的现状感到惋惜,因此梭罗会反复劝诫:来年夏天,我不会如此辛苦地种植豆子和玉米,却会播下诚实、正直、朴素、坚定和清白这类种子,以验证它们是都真的无法在这种土地上存活。
梭罗书写《瓦尔登湖》的时代已经远去了,现在我们的土地改善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