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整理收纳时,对于一件物品是保留还是舍弃,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大部分人想的可能是这件物品的价值、物品是否有用等等,所有的判断都是从物品出发的。
可在了解了断舍离的思维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处理方式。
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经典版》,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在书中的阐述下,你会发现,物品本身其实没有意义,它只有在人的手中,发挥了它某方面的作用后,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因此,重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那个拥有物品的人——我。
一、立足自我轴,让时间轴回归当下
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总是能让人心情愉悦,可更多的时候,在一次大整理后,这种愉悦持续的时间很短,因为随着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被收起来的物品很快又被翻了出来,整洁有序迅速成为了杂乱无章。
各种收纳工具也拯救不了我,因为我总有更多的物品没办法收到柜子里。
当物品多到柜子无法收纳的时候,整洁有序已经成为天方夜谭。
但当我去整理这些物品时,总是有些无措。这件物品,我现在用不到,但好像可以用来做什么,先放着,以后可能会用上;这件衣服我还挺喜欢的,但现在长胖穿不了,先放着,等瘦了穿;这些日用品,囤了太多,没地方放了,找箱子装起来,标上日期,慢慢用;这个礼物是某某送的,虽然我用不上,但好歹是个纪念,还是收起来吧……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当下不需要,用不上的东西,可因为种种原因,我把它们保留了下来,继而为了收纳它们费尽心机。
而断舍离则不同,立足自我,回归当下。一切现在我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应该被舍弃的鸡肋。只有弃了鸡肋,才无需再为如何处置鸡肋而发愁。
二、整理的不止是物品
整理物品是断舍离的初级阶段,从“看得见的世界”着手,进而影响“看不见的世界”,这个时候整理的就不仅是物品,而是你的人生。
有的人在一段不愉快的亲密关系中,苦苦挣扎,明明自己也知道继续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却宁愿彼此折磨,也不愿放弃。
大家说这是因为沉没成本太高,付出了太多,就这么放弃,既觉得自己吃了亏,又心有不甘,于是就这么耗了下去。
如果从断舍离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事情就完全不一样,已经付出的,已经成为过去,无需多虑,立足当下,你需要考虑的是,现在此刻这段关系于你而言是必须的的吗?此时此刻这段关系带给你的是什么?
这么一想,事情就简单多了,一段让你纠结痛苦的关系,显然应该及时抽身、及时止损。人生还长,未来未来,何必把自己困在过去?
断舍离,整理的不只是物品,更是我们的人生,人际交往、情感需求,一切的一切,请问问自己的心,这是我现在需要的吗?这在现在能让我有所收获感到愉悦吗?
如果答案是“否”,不妨大胆一点,弃了吧。
三、从断舍离认识自己
在舍弃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遵循立足自我,回归当下的原则,还是犹豫不决,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对自己还不够了解。
断舍离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只有你足够了解自我,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物品去留的判断才能迅速而准确。
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在整理物品这个切实的行动中,完全可以从“有形”到“无形”,从物品到内心。
当断舍离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时,你会发现,不仅居家环境变得有序,你的人生也更加明确。
断舍离这种行动哲学,在践行的过程中,“有我才有物”的观点越来越清晰。
物品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才是那个主体。
所以不要再纠结这件物品到底有没有用,而是问问自己,我需要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