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昔日科学不发达年代里,对常人不可理解之事物,在心理层面的解释,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金刚经》上云:善护念。即也是自我觉察的意思。
什么是烦恼?寻愁觅恨,「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无权威,无主宰。正信自觉。善护念即是金刚眼。
此心如何住?求道一念起,心即止住。
专注当下,即无他端。
止与观:心灵的修持
百千三昧的定境:没有时间的弹指之间,同外界不相干。
止: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切断是净土的初步现象。
定:小孩子转陀螺,最后不转了,不动了。
住:安详地在那里,随遇而安。
如何住?无所住即是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心如明镜,没有主观与成见,物来则应。心无挂碍。
「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
一念空掉即入定,罗汉的有余依涅槃,结习未除。
念空不是住,是假住,是不究竟的。
余什么?习气。习气没有变,转胎一来,功名富贵香车美人,什么都要。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深解义趣(趋),明心见性。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四相:我想、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意念净信,干净空灵。
无有定法,而有差别。
原来佛法无多子。(无多子就是这么一点点东西,没有什么多的。)
解脱三界之情欲、烦恼、妄想。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三界如牢狱,只要出得来,无定法。
「外我无身即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然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
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微尘:外色尘--色香声味触法空(电子、核子、原子之类);内色尘--唯心
佛法修行:微尘--修证--心物一元--真空--不可说
「般若由来处处津」,处处现在,时时现成,诞登彼岸。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处处现在」即是活在当下。
「时时现成」,是佛教徒倡导的一种境界,佛教徒化缘。
与之相对(不是相反)的概念如「不素饱」(在同时读的《周易》上读到「渐」卦辞,不素饱的意思是不吃白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