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
妹妹一年级,她是个像风一样的女子,写作业快错得也不少,常面临“订正”这项作业要求,常常表现得很难受,很不愿去面对、处理。我想起哥哥也是一样,跟孩子们一聊,原来他们看到“订正”就会感觉在说自己错了,说自己不好了,就很抗拒。
再仔细一看,她订正的也还是错的,但她自己并不知晓,我想起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意识到,她不会“订正”,不是不会这个知识点而是不会“订正”这件事。
订正的目的是什么?我问。
是写对,学会。他们答。
看目的,就是“观”,那订正应该怎么做呢?
哥哥说,找个空白处,把对的写上去,然后写个“订”字。
哥哥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三步,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关门。
原来,他们都不知道“订正”的步骤流程。哥哥,你说的是最后操作的步骤,不是“订正”这件事的流程步骤,流程步骤就是这件事该怎么做。
以妹妹的写字为例,看到需要订正的地方,第一步该做什么?
看错的是什么,是哪个字。
第二步呢?
把正确的写上去,哥哥回答。
可是如何才知道正确的呢?你怎么就知道你写的是正确的呢?妹妹就以为她写对了结果还是不对。
哦,第二步是找到正确的字。
去哪里找?
问同学,看书上的。
既然是找对,哪个有可能更对?哪个方法更好?这个找的过程也是动脑筋,启动意识力的过程。
书,还能马上找到。
找到正确的字后,第三步是什么?
抄上去,哥哥又回答。
可是,旧的错的信息已经变成你的认知在你的大脑里了,没有去更正,叉掉,你直接加个新的信息,就这么一下,你说下次要写这个字大脑会用哪个?
还是可能会写错,要看自己到底哪里没写对,哥哥答。
这一步就是“识”,仔细看笔画、看结构,对比,这个过程就是叉掉旧的错的信息,同时加进新的对的。这下,妹妹终于发现自己写的字哪里不对了,十分开心有成就感。
最后,才是刚才哥哥说的,具体怎么写,写成什么形式。这是呈现,也是正确信息在大脑皮层的再次确认。
总结订正四步:1、看错的是什么;2、找对,自己想办法找真的对;3、识别,用对的跟错的对比,理解具体错在哪里,对的是什么样的,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去看错是如何发生的;4、呈现,写出对的。
总结案例:理解了“订正”是把不会的内容学会,不是说自己错了,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情绪;再学会了流程步骤,就学会了这件事该怎么做,关键是,通过学习步骤流程锻炼了观识造的意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订正”这件事就会变得低效,对于整体学习效果也是低效的。最后,通过这个过程他们体验到了他们的“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也是启动爸爸妈妈自己意识的过程,因为以前认为简单,并没有想过这个过程,现在要自己也启动意识去感知这个步骤流程,并且去识别他们的回答里他们的认知是什么,他们的意识力在哪个位置。于是,这就是我们共同锻炼意识力的过程。
比起完成任务,不被老师骂,学会某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做作业是不是变得有意思有意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