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传》的传统
《资治通鉴》学习了《春秋》和《左传》的编排体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的两件事,简短两句话的记录,相当于“经”,追叙“三家分晋”的风云,魏文侯的政治手段等等,相当于“传”,“臣光曰”相当于“君子曰”。
《资治通鉴》历史开局的第一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在这一年里,司马光一共只写了两件事:第一,周威烈王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第二,燕湣公死了,儿子燕僖公继位。
2、周朝的远东
当初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大搞分封,把自家人召(shào)公奭(shì)封在燕国。
周朝建国有三大功臣,太公望、周公旦和召公奭。
太公望就是民间传说里的姜太公;周公旦就是儒家传说里的礼制发明人,所谓礼崩乐坏,崩坏的就是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召公奭在周武王刚死,年幼的周成王接班的时候,帮助周公旦稳住了政局。
3、礼名器
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为诸侯这件事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为整部《资治通鉴》开宗明义。司马光正是借着这件事,讲出了儒家政治学的核心纲领。这项纲领如果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礼”,三个字就是“礼、名、器”。
在《资治通鉴》的追叙内容里,第一个重要人物是智瑶,智襄子,他是一个“才胜德”的反面教材,才干很高,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德,导致最后身死族灭。第二个重要人物是赵无恤,赵襄子,是他带领赵氏家族挺过了生死存亡的关键点,绝地反击,从此走向强盛。
司马光的政治观念,特别强调用人,所以他会把魏文侯树立为一个擅于用人的典范领袖,为他大书特书。儒家关于用人的政治哲学,概括起来是“师、友、臣”的和谐组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