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一个习惯难,长时间坚持则更难;7天一篇文章的习惯,又废弃了一段时间。
近期,经历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有时在想,只要是经历,总是有益的。
回顾二十多年的职业历程,分成6个阶段:
一、打工求生存
这段时间历经8年,从销售内勤,办公室主任、到生产计划主管、生产部门负责人等,总体的状态就是打工求生存;
不断折腾,不断角色的转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些兵离开了营盘,生存愈发困难,营盘赋予你的,可以随时剥夺;除了岁月,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那些年,最大的感慨,就是【人无一技之长,无以立足】
二、磨练扎根
职业的第9年,毅然转型,转身到SAP顾问职业生涯中。这是痛苦的转型,也是至今受益的决策。
经历了中国石油、三一重工、比亚迪等大型企业的SAP实施,并以MM、PP、PS三个模块的独立顾问,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沉淀出版物一本。
这是深耕、也是学习、总结的一段旅程;也是尝试去找人生那根【1】的旅程。
期间,意识到快速识别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识别项目干系人的利益对项目推进的益处。
当然,回过来看,对方法论重要性的认知过浅;
不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只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影响更多的人,成就更多、更有价值的事。
三、集成拉通
扎根4年后,从良到甲方。担任SAP产品经理期间,有2个感触:
一是注重SAP模块内的集成,慢慢养成了从技术上的端到端的思维;
例如我们关注委外业务,从需求的源头,到财务的结账;对最佳业务实践进行了探索
二是注重系统间的集成,从SAP、到CRM、SRM等系统间的集成,视角进一步扩大;对业务流的理解加深一步。
这段4年职业生涯期间,总体沉淀内刊2本;这是总结习惯的延续。
复盘重来,计划体系信息化的薄弱、深井思维明显,快速识别端到端全貌的能力短缺;对业务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刻。
四、连接融合
转型到业务IT,是17年的事情。
在业务与IT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实现业务与IT的深度融合,一直是许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追求目标
4年的业务IT经历,让我们具备了用户思维,具备一定的换位能力,在业务与IT之间,它们的语言是唯一的,那就是业务语言。
这段时间的收获,也是显著的,我们主导了业务项目的破题,对方法论的关注提到了更高的角度,推动更多的人,去投入到项目建设中。
通过核心需求列表,破除业务与IT之间沟通的鸿沟。
当然,回过头来看,我们发现,当时的短板也很明显:
局部而非全局视角,中、基层业务痛点的视角,解决操作问题为主,对经营的理解欠缺(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