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原则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三年级至九年级实施。
☞ “事实教学”的整体设计:德国巴伐利亚州(2000年),将儿童的生活现实区分为八个纵向课题——“我们自身的课题”、“我和我的经验”、“愿望与需求”、“共同生活”、“与自然的生活”、“时间与空间”、“环境探究”、“乘自行车”(仅三四年级)。
其次,把“学习领域”划分为七个横向学习领域——“身体与健康”、“个人与社会”、“时间与历史”、“乡土与世界”、“劳动与休闲”、“自然与技术”、“动物与植物”。
【感悟1】 学科课程偏重“学科逻辑”——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偏重“生活逻辑”——综合性的知识与经验,是一种跨学科的“统整课程”。二者都离不开“知识”和“经验”两个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分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因此双重课程需要整体设计,其设计的原则:第一,要凸显“生活世界”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种种综合的策略——内容的综合、场所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指导的综合,追求回归“生活世界”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避免分科主义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三个断层。罗杰斯认为,认知的过程必须是“课题中心”的,“有意义的学习,总是逻辑与直观、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经验、理念与意义的结合”。第二,要寻求生活与学术的交融。综合学习不仅要重视“体验”还要关注“理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第一,认识层面的困惑。作为教学内容的“学校知识”,总是包含了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或者说,理论知识和体验知识。双课程必须要实现学术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统整。
☞ 离开了“经验”的“知识”不过是单纯的“信息”,而离开了“知识”的“经验”不过是单纯的“体验”。
第二,实践层面的困惑。指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取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等三种认识与实践的偏颇。
第三,制度层面的困惑。应试教育和现行高考制度的阻力。
★ 奥克斯(J▪Oakes)《守护分层教学:学校是如何建构不平等的》(1985年):“分层教学”带来的负面教育效果:(1)分层教学同一般的预想相反,无助于学生学力提高。特别是对“下位组”学生来说,分层教学是危险的。(2)分层教学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学力落差。无论“学习机会”还是“学习环境”,“上位组”学生都比“下位组”学生优越。(3)分层教学对少量“上位组”学生有效,对多数“上位组”学生和“中位组”学生无益,对“下位组”学生有害。
☞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学观”的改造。
☞ 教学是跟时代、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现象;是交织着生活体验、科学认知、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一种兼具科学性创造与艺术性创造的活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倡导如下三个原理:
1、差异原理。在学校里,学生的多样性受到尊重是特别重要的。
2、参与原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3、合作原理。“合作性学习”、“互惠学习”,“从竞争走向合作”,这是教学改革的主题。
☞ 大凡知识都是以“明示知识”与“默会知识”为两极的连续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