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803970/792bdfbf315c79a9.jpg)
我欣赏夜的朦胧,赞美月光、星辰的美丽,也羡慕许多人在夜的催化下的诗性与浪漫。但是我从不认为夜色是夜的重要标志,而那一秒一分延宕出来的黑暗与空间则更加让我珍惜。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容易集中思想,容易激发灵感,思维也顺畅,这是我在机关开“夜车”的体会。许多从事写作、艺术、科研及其手工艺者也常常这么说。夜晚的漫长、隐秘和自由对我而言,是一种赐予。因为它既能延长工作时间,又能给人一次次努力的机会。
当然,夜晚是丰富多样的。每个人有个自的夜。
而立之年,从基层调到机关工作,这几乎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份全新的工作,一个更大的舞台,但一种无名压力也是跑不了的。人,被放在哪里是一种机会,站的住脚机会变成了机遇,注定前面是不一样的风景;相反,被激流冲刷下来,又回到原来的环境,也容易从此怀疑自己,坏了心境。由于时代性和个人努力不够等原因,导致我没有读多少书,对于历史、文学、哲学和民族宗教等知识知之甚少。在基层时又没有读读写写的任务,写点东西全凭兴趣,一旦以搬方块字为业,以文字作为主要交流工具时,那浅薄的底子的确兜不住需要的重负。我面临着被选择,被重置的问题。是逢难而上,还是顺其自然?无论是怎么想,其实它由不得你。
一次,傍晚临近下班,主要领导过来讲,明天临时召开业务会议,你写一个讲话。一般来讲,领导出思想,机关进行文字整理,构成一篇文采俱备的文章,从而指导或是安排一项工作是自然而然的。那时我刚进机关,写东西基本靠模仿,就是那些“零碎"活,也是用时间一点点磨出来的。一看时间这么紧自己先紧张了。办公室主任见我不说话,就向领导打问,“是对整个行业讲,还是面对机关讲?” 领导侧重强调了几点。还好这一问帮了大忙,否则连讲授的中心思想、对象范围都不知道,真的会抓瞎。主任提示说:“不要着急动笔,先把文件翻一翻,晚上有大块时间写,来的急”。
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唯恐天光乍现,东方吐白。整个人泡在茶水里,边翻阅边思考,稿底写了撕、撕了写。天亮时文稿草草了成。经主任删改,润色,在上班前呈给了领导。也许是时间太过紧张,知道没办法再做大的改动;也许是讲稿中大量使用了文件内容适合题意,领导仅对个别段落提出了修改意见。简单调整后,算是交了差。当天,我顾不上困顿,悄悄躲在会场角落,忐忑不安地观察,直到领导读了稿子,又没有怎么离题发挥,才把悬着的心放下了。回过头看,还好有一个漫漫长夜。
一次,领导打电话问我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想借鉴远古治水“地平天成”的典故,来说明“堵”与“疏”的辩证关系。典故我是知道的,但对它的前世今生却说不上来。顿时瞠目结舌。深刻体会到知识临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屠伤悲的语重心长。没有其它途径,只有利用夜间来读书补习。
当时我家住在靠近农村的一个带小院子的平房,相比七十年代的生活条件己有了改善,安装了自来水,用上了长明电,电视机。电视机是爱人的陪嫁。做饭、取暖仍然依赖烧煤,没有电话、电脑,上下班骑自行车,写东西是在方格子纸上一笔一划。所以说,现在不能怪个别年青人写字不受看,不用羡慕古人毛笔字的洒脱,说来是钢笔废了毛笔,电脑废了一代代人的书法功夫。下班后,既脱离了工作单位,又相对独立于社会,正是一段属于自己的“黄金”时光。
记忆中,那时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人与人交往多数是平白直述,仿佛人的思想、感情都可以看清楚,能够摸得到。独坐在一盏灯前,翻开书本、画册,既可以汲取历史知识、文学精华,也可以漫不经心阅览美术作品,纵使思想与激情熬游于一种新的天地。
当然,也不总是岁月静好,遇到紧急任务,一定会加班熬夜的。一帮人一起推敲稿子,在四六句上兜圈子,也令人疲惫、厌倦。但是对比17岁当农民工之时,长时间繁重的劳动,浑身酸痛的筋骨,劈头盖脸的责骂,我心里清楚,当前的困难它微不足道。
自从知道,夜晚是我的伙伴,夜的时间是我的财富后,我变得从容了,自信了,谦卑了。白天写不成的文字材料,不用发愁,因为灵感在夜里。许多事情白天理不出头绪那就放一放。有委屈痛苦忍一忍,等到夜深之时自己再慢慢舔伤。
夜,滋养了我,帮助了我。让我胜任岗位,履行责任,心安理得地拿工资,使家人衣食无忧,也让我把“我”字写的横平竖直。
夜,是真正的包容者、收容所、智慧泉。一切不再可怕,一切都可以过去,一切都可能变为现实。夜越是漆黑,天地间越是寂静,黎明将十分晴朗。
从另一个层面讲,在与生命、宇宙有关的知识里,对于时间的描绘是多样的,但是对时间的不可塑性却有基本共识。所以有人感叹,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文学作品中痴情男女抱怨“有闰年、闰月、没有闰夜”,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渴望,以及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白天人们总是运用的很充分,学习、劳动、娱乐、旅行和饮食,成了维持生活、创造未来的基本条件。夜间人们通常用于睡眠、休息,起到辅助、补充和过渡的作用。深想一步,昼与夜的分界线在哪里?以落日为界线吗?凌晨与傍晚又是如何归类?日月交汇点绝非精确,分割是相对的。那么,它的功能性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单一的。人们在夜里的状态应是对昼间活动的一种继续。接受了这一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个人如果在白天感到充实快乐,夜一定会让它接续这种美好;一旦你挫折、忧伤和后悔了,它会与你一起聆听心声,分析原因,明辨是非,甚至于进行补救,恢复原有状态。对于心灵受了创伤的人,又是一剂疗愈的良药。夜能容纳人的迟钝,纠正一些错误,也给人凝聚力量的时间。
夜色像是舞台上巨大的幕布,无声无息地披拂下来,你也随之一点点卸下面具,收敛瞪着的眼光,向着一棵树一面墙,甚至于一副肩膀靠上去。那怕肩膀是属于自己的。终于可以轻轻抚一抚额头,抖抖衣袖,拍一拍身上的灰尘。晚风轻轻吹过来,小虫长吟短唱,星月之辉在眼前阑珊。一切都喘息着,一切都那么的奇妙。
时至今日,我仍旧读书,跟随青年人一道写写划划,这些事也只能在夜间完成。它不关追求、特长、能力,唯有习惯还是习惯。庆幸它不是加班,不是重压之下的任务,且自愿而有兴趣。说真的,一旦闲下来还有些不自在,有那么一点失落,似乎夜不再属于我了。人之向贱的确不可救治。
沉醉于夜的美好,虽说它是短暂的、间歇的,但伴随着每一个夜晚的降临,它又翩翩而来。读思写兴趣盈然时,三味滋生,心境无蕴。追随先贤大家的思想、脚步,超越了昼间的视觉,超过了认知上的障碍,自我得到了发展,心灵受到了滋养,不自觉间心水丰满了、充盈了。
与天地对话、与人对话、与内心对话其乐融融。
还有,当抬起眼睛时又会有新发现。清凉的空气已经挤了过来,夜也不再寂静。夜飞的鸟鸣,小动物吁吁的喘气,还有永远不会停歇的汽车等各种声音,不时传递过来。天空不再是一种黑暗的颜色,明月洁净,繁星洁淼,未央的天光笼罩四野,犹如星人天市,繁忙鼎盛。杜甫诗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