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超级无敌爆炸开心!
上午收拾了一下,预习了课程,下午上了节小组讨论,讨论了教师问责制。
这种讨论确实是有收获的,为了输出观点,自己就得看很多材料,不停思考组织语言。虽然我是文科生,但我自己之前也对文科有偏见,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的文科,更多属于死记硬背,甚至目前大学一些科目也是这样。
但来到这里,我真正理解了research(研究)这个词。人文社科的全称是人类文化与社会科学,注意,这里有“科学”两个字。科学需要研究,研究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这是相辅相成的。
人文社科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人”,不像理工科,可以完全不接触人去研究机械、数据、材料之类。正因为如此,理工科的研究成果非常明显,很容易考量。研发出新材料、攻克疑难杂症、培育优良品种……很显然这些都是社会的进步。
人文社科的研究类似“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该怎样进行”、“一堂课应该多长时间”“如何看待惩罚和奖励”……这些研究成果很难直接推动社会进步,甚至很难有结果,因为这些命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研究者得永远保持一种开放心态,甚至等一辈子也等不到更先进的理念,到去世那一天也看不到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被解决……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也很重要。
我们总是低估那些“难以衡量的事物的价值”,数学有答案,哲学没答案,所以数学比哲学有用;机械看得见摸得着,文学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机械比文学重要……权力有高低,知识无贵贱,哪怕是价值,也仅仅是针对当下社会而言。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是很难的,因为人是灵活的,所以研究结果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一难点反而成了人文社科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人类永远需要人文社科!
下午上完课,见了下私人导师,类似于国内辅导员,但一个导师一般只带几个人。
我的私人导师,就是前两天一直提到的很像黄渤的老师,不过一直叫人家黄渤不礼貌,我们叫他Jack吧。
我应该会经常提到他,因为我今晚还蹭了一个“比较教育协会”的pizza活动,准备加入这个协会,他也在里面……太多交集了。
老师是很好的,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教授之一。非常博学,加拿大本科硕士,新加坡博士。虽然我发现他来参加这个活动好像就是来蹭饭的哈哈哈。
谁不是呢!
再次遇到一屋子phd的场景,还有几个教授,好家伙。我加了好几个微信,很有收获。
也让我小小的感觉到,老师们确实收入不高,都很朴素,甚至在一周四天工作日的英国,周末都要加班……虽然我不了解本地生活,但看着真没有国内博导老板有钱……
生活在哪里都不容易呀。
真的不知道留学生的学费都去哪里了,我不李姐,教授其实也不理解。教育学专门有一个博士方向是研究教师罢工和福利待遇的……读完博士大概率要搞学术进高校,所以学这个专业的博士生等于已经在研究未来罢工了……有点辛酸,又有点好笑。
以上更加印证了一点,但凡有选择,选择自己乐意做的那个,反正都很辛苦。
我个人完全反对投机,尤其是年轻人走捷径,因为很可能早晚会还回来。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