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亲》续g

《母亲》续g

作者: 无为_3324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0:36 被阅读0次

                              新自然辯證证法

    點擊《原理》論

            哲學,使很多歷史人物美美地揚名了一番,也曇花一現了一會。就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並沒有因此而前進一步。

            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的,就連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辯證法,都無法使我們能夠真正地去認識宇宙的、物質的、生命的起源以及三者之間確有一個共同的源。

            這就是我要寫這本“新自然辯證法”的原因,我將在新自然辯證法中,詳細闡述我的這一電磁場理論。

            首先,要談的是二千多年來爭論的物質與意識之間的第一性問題,既然談哲學就不能不提到這個問題。

            什麼叫物質?這個問題被重新提出來是有必要的。直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哲學界仍然無法解答,馬恩著作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雖然,在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上有些隻言片語,仍然是令人莫名、不知所以然的回答。

            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上海市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組編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原理”。第24頁第四行到第九行是這樣寫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以往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範疇的合理思想,在總結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對物質範疇從哲學上作出最高概括:“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給物質所作的這個定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

            我們看了這段話,究竟對“什麼是物質?”的認識有了多少的進步呢?

          哲學上問的是“物質是什麼”!只要知道“物質是什麼”,也就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索物質形成的機理,最終知道物質起源與宇宙、生命起源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源。這就是哲學界對哲學這個範疇的共識。

            尼采就是這樣說的,哲學的內容是(1)宇宙起源(2)物質起源(3)生命起源(4)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源。

            馬克思本人也是按照這三個內容寫下了自然科學的論文,例如《反杜林論》來論證這個問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也是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

            但是,《原理》這本書第24頁的這段話,並沒有使我們對“物質”這個概念的認識有萬分之一毫米的進步。

            “物質”有“物質範疇”,這是令人至少令我難以理解。人家問的是“什麼是物質?”它卻顧左右而言他。

            “物質”既然有“範疇”,那麼“物質”不再是“廣義性”的概念,而是“狹義性”概念了。同樣的理由,“世界是物質的”這個論點就出現了不可信的不可知的紕漏。

            為了掩飾自己對“物質”的無知,馬克思主義創立了一個“哲學範疇”來混淆“物質”這個概念。令人難以指責,又難以令人理解。

            它的意思是說,要知道“物質是什麼?”你們可以到“哲學範疇”中去理解。

            看,多複雜,我們只想知道“物質是什麼?”,而它卻把這個問題延伸到“哲學範疇”中去了。

            我的親愛的讀者,你們對“物質是什麼?”明白了嗎?你們中間有幾個能明白“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去掉輔助用詞)哲學範疇”。你能理解嗎?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不直接地明白地正確地回答呢?很顯然,他們沒有這個能力來回答。因此,做起了“邏輯”的遊戲。

            再來看,“哲學範疇”這個概念,與“物質”這個概念,原本是決然不同的兩種概念,前者是屬於意識狀態,也可以稱“意識形態”,後者是表示“客觀實在”(習慣上是這樣稱呼,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稱呼容易被歪曲、曲解)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能把這兩個絕不同一的概念相互聯繫在一起,竟然在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長河中不被人指責、反對,確實是“哲學”的魅力所在。也可以說是“版權所有”吧!那麼,我今天這篇《新自然辯證法》的魅力就在於它是“科學思維與思維科學”的理性。

            接下來,我將《原理》中的這段話整理一下,即:

            “物質”是“哲學範疇”中的“物質範疇”,是“意識形態”的體現。

            根據邏輯學中的“三段論判斷”的模式,可以簡化為:“物質”是“意識形態”。它不再是“客觀實在”了。

            這是我的曲解還是事實是如此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原理》這本書中再摘引一段吧!

            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是哲學物質範疇形成的基礎,而哲學物質範疇又高於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24頁)

            我們可以看到,“物質”又變成“物質範疇”了。而且“物質”有高、低之分。在商品中講究商品的檔次的,這裡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也玩這種“商品意識”,把“物質”分了檔次了。“物質”是不是也有檔次呢?

            譬如,自然科學中的“鐵Fe”只能稱“物質概念”,在他們的哲學範疇中的“鐵Fe”稱“物質範疇”。而且,是高檔次的“鐵Fe”。

            再看一下,它們又創造了一個概念什麼“哲學物質範疇。”

            難道,一百五十年來,沒有人想到過,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把“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搞得複雜化了麼?

            有,有人想到過,但這些人不是自覺沒有這個能力,就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弄清這些胡纏不清的邏輯關係。有的人是怕坐牢殺頭。有的人是為這個問題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家庭、事業或生命。歸根到底,是科學思維還沒有達到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高度。

            在我看來,“概念混亂”是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習慣作風。

            我為了更進一步地讓人們明白“唯物辯證法”的不科學性,只能繼續《原理》24頁第四行到第九行這段話的分析了。

            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客觀實在”究竟是什麼意思?正象“物質是什麼?”一樣,這是哲學上的一個必須搞清又必須明白的一件事。哲學史上的爭論,無可非議,各自的理解也可以發表。問題是先問問自己,你真正的明白了、搞清了沒有。

            “客觀實在”這個概念就是一個模糊概念。

            例,實物與空間,都可以被稱作客觀實在。而且,他們都可以被人所感知、攝影、反映。這其中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實物可以指元素週期表中所列的元素,可以指天體、生物等,也就是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的概念。

            空間可以指宇宙除天體外的空白區。

            如果我們曲解了這兩個概念的定義,那麼,空間不再是空間,實體也不再是它的概念的本身。

            有的人就可以說,空間是實體,因為,在空間中有無數天體存在。而實體呢?也不再是它的自身,有人說,實體內仍然有空間。

            所以,我也體會到了,二千餘年哲學史上的爭論,有時是很可笑的,而身列在哲學界的作者們的態度又是十分認真的。甚至為了“哲學”而獻身。

            如果,“客觀實在”指的是“實體”這個概念。我們又何必不明明白白地承認物質是科學的共識呢?

            “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就可以明明白白了麼。指的就是元素、粒子、天體、生物。這也是科學家們的認定,不然,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誰呀?獎給那些不知道物質是什麼的人麼?或獎給創立“哲學範疇”、“哲學物質範疇”的人麼?

            接著,客觀實在是通過人的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客觀實在是客觀存在的。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問題是這句話離“物質是什麼?”這個命題越來越遠了。

            如果,有人悄悄地放了一個屁,難道你會認為這不是客觀實在的客觀存在嗎?儘管這個屁對別人有難聞的難堪,而且,它的生命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這是“客觀實在”是可以被感知的物質。這就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聰明之處。

            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已經說了“哲學物質範疇”是比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檔次要高,所以,“什麼叫物質?”這個問題只能到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範疇中去瞭解。否則,你是不知道“物質是什麼的?”。

            就好像,你要看電影必須到電影院或電影放映場所去,否則,看不到電影,不要怪人家不放電影。

            而且,這句話裏也象風箱的透風板一樣,將進出口封住了。你要再問“物質是什麼”?它就說,“不以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結果呢?你糊裏糊塗中知道了“物質是什麼?”了。

            也正象我一樣曾經糊糊塗塗地知道“物質是什麼”了。其實仍然不知道物質是什麼?今天能知道“物質是什麼?”的人,恐怕除了我沒人可以知道了。

            再說回來,“人的感覺”這個說法也不科學,因為,只要是“生命”都有感覺。

            既然,“不以人的感覺而存在”,又何必再用“人的感覺感知”這種多此一舉的語句呢?

            在語法修辭上下一番功夫,與在思維科學上下一番功夫是兩個不同的檔次,前者,可以使謬誤成為真理,而後者則將真理看成科學進步的一個環節。黑格爾曾經這樣做了。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用“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以人的感覺而存在”、“不以我們的主觀願望而轉變”、“不以主觀意識而存在”等等這樣的語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十分可怕。這是因為,它可以閹割科學、閹割真理、閹割道德。

            其實,“人的感覺”也不是人自己可以決定的。就象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不能決定的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一樣。何況,感覺的正確性並不可靠。由此可見,認定“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哲學上是唯一區別“哲學範疇”的認識論的條件與基礎。

            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無可避免地跌入到黑格爾所說的“僵死的教條”的泥淖裏去了。

            有的讀者會指責我,向我提出問題,你知道“物質是什麼”嗎?

            我會寫到的,請讀者不要著急。因為,物質、生命、宇宙的形成是同一個源,我會慢慢寫來。

            在還沒弄懂物質的內涵時,作出任何認定,都不可避免地出現謬誤。例,《原理》24頁中寫道: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這句話是句廢話,因為,物質雖然可以設立一個範疇,最起碼,這個“物質範疇”能說明物質是怎樣形成的?沒有這個“形成物質”的道理,內容再豐富也是白搭,因為,人們仍然沒有搞明白“物質是什麼?”,這就好比,酒席上沒有菜肴、沒有酒一樣,人們在酒席上一無所獲。

            首先,它從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上,高度概括出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

            前面,我已經談到了“客觀實在”這個概念的不穩定性,所以,不用再加以評述。我要說的是:

            誰說物質與意識是對立的?現在就讓馬克思本人來批判吧!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資本論》《馬恩全集》第23卷第24頁。物質是什麼呢?物質是觀念。人的頭腦是製造物質的機器。所以物質與意識並不對立,而且是同一的東西。區別只在於觀念需要改造,物質已經被改造。

            比如,一個人想吃肉。不必到飯店或到肉攤上買肉。只要把這個觀念移入到大腦,然而,在大腦中進行改造,你想怎麼燒就怎麼燒,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你的觀念完整了,也就吃過肉了。

            看來,麵包和牛奶對於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們來說是多餘的啦!能把頭腦中所想的東西可以說成是物質,也只有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才有膽量說得出來。因為,它們知道不這樣大膽地說,“世界統一於物質”這一論點就站不住腳了。因此,它們寧可放棄麵包和牛奶說上一句“無產階級專政者”的屁話。

            由此,物質不再具有“客觀實在性”,而與意識相混淆了。不,應該說:物質即意識、意識即物質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太不可思議了。

            如果,我說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餓昏了,專門說昏話,有人會說我不道德。但確實是昏話呀!它告訴我們物質和意識是同一的不存在對立性。

            接下來再看:

            揭示了物質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而意識只能依賴於物質。

            看上去蠻有道理,追究根源,這是一句毫無用處的論述。不知道“物質是什麼?”,又不知道“意識是什麼?”,並且可以把它當作一種理論來對待,這就是我在科學著作中看到的最不講理的文章。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意識不依賴於大腦這個物質而獨立存在。肯定有人,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會猛力地抨擊我這個論點。其實,生物遺傳學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意識存在於每一個細胞之中。這還是其次,知道這個道理並不能解答意識什麼?哲學的任務就是去探索意識的本質。

            物質是什麼呢?我說,物質是電磁場的存在形式,意識是什麼呢?我說,意識是電磁場運動的最高形式。

            我為什麼要寫上這段話,可以給讀者們提供一個鑒別理論的依據。

            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只注意局部的現象的概念化,忘了整體的本質的概念化。所以,他們只知道“頭腦”的“觀念”的物質演變,不懂得人體的普遍的物質特徵。

            現在讀者可以明白了,馬克思主義是個累不死的主義。物質是什麼?還沒有弄明白,又將意識提出來玩玩了。意識是什麼呢?他們也只能胡說了。其實,電腦就在我們身邊,雖然要編程序,但它的運動形式足以告訴我們,思維是可以通過電磁場的光、電、磁、波、熱的互相作用來實現的。

            物質是具有結構的。結構是標誌客觀事物內部構成要素、成分按一定方式聯結為整體的概念。

            這就是典型的“現象替代本質”的論點,大家都知道物質是具有結構的,問題是“物質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這又回復到“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上來了。馬克思主義者避開“物質是什麼?”這個關鍵問題,卻又提出了結構這個概念,其目的,只是讓讀者相信它的話是有根據的。為什麼?因為,它有低檔次的“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為依據。

            前面,我們已經明白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物質範疇”中是沒有低檔次的“物質概念”的“客觀實在”。盡是些“哲學範疇”的高檔次的“物質範疇”中的“客觀實在”,即經過頭腦改造過的物質——觀念。可見,馬克思主義者也不笨,要說“觀念具有結構”沒有相信。因此,他們就象放棄麵包和牛奶一樣,他們這一次放棄了高檔次的物質——觀念。更象一個沒落的富商進大排檔享用美食似的選擇了低檔次的“客觀實在”高談闊論起“結構”來了。

            現在是第三個疑難問題又提出來了,“物質的結構”是怎樣形成的?總不能告訴我們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力量”在起作用吧!

            因為,我們知道了“物質的結構”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才能真正懂得“物質的結構”的作用。

            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所遇的麻煩正在增加,下面:

            一、物質是什麼?仍然需要它們回答。

            二、意識是什麼?更沒講清楚。如說是“物質的屬性”,那不僅是現象替代了本質,而且是邏輯學中的“悖論”的“悖論”。

            三、物質的結構是怎樣形成的?又等待它來回答了。

            讓我們細嚼慢咽地品味一下上面這段話吧!看看他們是如何混淆概念。

            “物質”與“客觀事物”之間的概念又被混淆了。這不是一種“疏忽”,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後面的不合理的邏輯,鋪填一條合理通向真理的水泥路”。如:結構是……概念。也就是說結構是意識形態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捧腹的笑料,只因為沒有弄清楚“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也因此,馬克思主義要學點“蒙”術。

            本來應該說的是物質內部,卻換成了客觀事物內部。

            據我分析,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位學者,對《邏輯學》的研究有相當高的造詣,能出現這樣的錯誤是不應該的。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看過《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對亞裏士多德的批判,《反杜林論》中,馬克思對杜林的批判,關於《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很難想像,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會犯這樣的不應該犯的錯誤。

            很可能是因為,馬克思無法解答“物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這種寫作手法,以其達到能說明問題的目的。

            如果是這樣,我可以原諒他的無奈,不能原諒的是他們對青少年的誤導。繼續品味吧,《原理》又在製造麻煩了。

            它的實質是揭示事物統一體內的全部內容和整體狀態,表明事物由什麼組成和怎樣組成。

            前面“要素”呀,“成分”呀,不明不白地說了一大通。現在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它的實質”?

            我不禁要問,“它”指的是“物質具有結構”?還是指“物質是……概念”?是指“物質”還是指“結構”或指“概念”?

            如“它的實質”指的是“概念”,那麼,這個“概念”帶有極強的主觀性,也就是說,毫無客觀性可言了。

            學習過《形式邏輯》的人都知道,概念本身就是主觀強加於客觀的一種定義。

            如“它的實質”指的是“物質具有結構’,那就更離奇了。因這是前面提到過的“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怎樣形成的?”需要回答的問題。

            如“它的實質”指的是“結構”,“結構”就是物質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終於找到了物質的本質。那麼,“物質具有結構”這句話是錯誤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這個論據,它應該告訴我們:“世界統一於結構之中”,而不應該“世界統一於物質”。而且前者更具真理性。

            那麼結構是不是物質的本質呢?馬克思主義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論,請看:

            世界統一於物質,包含三層含義:首先物質是自身永恆存在和無限發展的唯一原因。物質的具體形態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只從物質自身來說明,不需要也不可能用物質以外的任何東西和原因來說明。這就是說,世界上的事物都根源於物質、來源於物質,是物質發展演化的結果。《原理》第27頁。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非常霸道地又近於絕望地告訴我們,物質的本質就是物質。所以,它同時又警告我們,不必為“物質是什麼?”花費精力了。就這樣,為了圖省事,它只對物質負責。我們已經知道,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是“觀念”,是“哲學範疇”,所以,必然地需要“物質”以外的東西和原因來說明“物質是什麼?”,譬如“結構”。因為,結構可以使我們知道“事物統一體內的全部內容和整體狀態,表明事物由什麼組成和怎樣組成”。遺憾,結構不是物質的本質。

            對一個科學家來說,能夠知道事物的結構,簡直就是找到了事物的本質,即使不是本質也距本質不遠了。所以,他們的發現離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們的常識和共識都可以說明,物質沒有了結構,也就不成其為物質。這些常識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講,卻不屑一顧,甚至視而不見。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者無知,而是因為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也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的故意作為。請看《原理》第154頁:

            主體的認識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主體所擁有的感官數量是有限的,不能達到客體屬性的全部;思維器官大腦的天賦自然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思維速度、準確性、記憶力等都是有限的,不能無限深入事物的本質;隨著年齡的老化,認識能力更會出現不斷衰退的現象。當然,這是就個體而言,若就主體的總體即整個人類來說,這些局限性又會在人類世代不斷延續中逐步加以克服。

            親愛的讀者,你們應該記住這段話。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要無限深入事物本質,而是提議我們的認識能“達到客體屬性的全部”。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只有達到了“客體屬性的全部”,才能知道“物質是什麼”。在這段話裏,我們已經很清楚,馬克思主義所謂的物質,根本就是虛無。他們完全背離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他們談論的“結構”不過是“客觀屬性”的一個例證。也因此,他們否定了“結構”作為“物質”的本質特徵,也否定了結構的客觀實在性。這也就是我說的“現象替代本質”的伎倆。這正是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修鋪的一條“水泥路”,毫無生命力的一條路。

            這段話告訴我們,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唯物辯證法的荒誕可笑,而是尋找那麼多的理由來為自己的愚蠢辯護,為自己的錯誤論點辯護。

            再看下去,不再是“物質具有結構”的論述,而是事物統一體了。變換概念後,“結構”又成為一個獨立的論點,被提出來玩玩了。

            結構有自己的特徵。看到了吧!結構可以不依賴於物質而獨立存在了。可以由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了。

            為了這個“結構有自己的特徵”,他們只能向這個“特徵”上面堆砌或鋪蓋屬於這個“特徵”的實質的東西,以便經過修飾以後顯得更加突出、鮮明。

            我們用一句俗語,就可以增加認識的能力,“物要包裝,人要衣裝”。然而,正如毛澤東說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人也不是沒有。

            “特徵”是作為現象的特定概念。比如:“人”字,就是表示自然界的一種現象“存在物”,而人又有自己的特徵,以區別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所以,“人”與“豬”的兩個概念,絕不會有同一個特徵。即使不認字的人,也絕不會將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那麼,是否可以說,把所有的特徵都堆在“結構”上面進行論述,就可以回答“本質”是什麼了麼?那是不可能的。現象畢竟是現象,在《原理》這本書裏,很多所謂的本質、揭示了的本質,其實仍然是現象。

            我們都知道大廈有結構的,不管內部結構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续g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fy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