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无意中跟朋友聊起来曾经读过的那些难忘的书,朋友说起来《牛虻》,几十年前的事了,可是那句: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只快乐的牛虻。始终印在脑海。
于是我也追了几天,重温了一遍《牛虻》,掩卷入下的是书,放不下却是种种的心酸与遗憾。
亚瑟的命运仿佛是一首悲凉而激昂的交响曲,一生坎坷却抱有忠贞不渝的理想,心中的信仰在得知教士是自己父亲的时候轰然崩塌,对琼炽热的爱再被心爱的女人冤枉一巴掌打碎,自小养尊处优一夜之间,仿佛世界轰然倒塌,于是他假造自杀现场,偷渡到了南美洲。
亚瑟在离家出走后经历了非人的磨难,侮辱,艰辛,不管是人格精神肉体还是灵魂,全部被拷打折磨。
那个眉毛浓郁,有着纯净蓝眼睛的亚瑟,12年后,再一次出现,变成了一个浑身伤痛,腿部残疾,皮肤黝黑,枯瘦体弱的中年人。可是就算这样,就算他从小丑,乞丐等最底层的生活活了下来,经历了非人的折磨,经历了惊心动魄苦不堪言的岁月,尽管他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他也没有忘记他所肩负的革命使命,最后成为一名爱国的革命党意大利人。
在看到他与教父在监狱的那部分,看到他的头埋在教父的臂弯,看到他炽烈地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嘶吼,看到他灵魂不堪重负的咆哮以及小说最后琼看牛虻写给她的信的那部分,爱恨纠结的缠绕,带给我的冲击让我泪水涟涟,情不能已。
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想扣,一个又一个误会,读起来更是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
焦灼的心被撩拨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看着亚瑟经历的一个个本不该承受的磨难,心中也有很多愤懑与遗憾。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抵如此吧。细究起来,亚瑟的结局也有一份性格注定的必然,所以他的生命过程和结局都很虐心。亚瑟有他敏感拧巴和偏激的一面,拒绝必要的妥协。从他第一次出狱后,知道是忏悔教父出卖了他,他能够在琼误会打了他之后再积极沟通,哪怕再等两天,等真相浮出水面;当他知道最信任的主教就是他的父亲时,如果也能直接找到主教面质,发泄愤恨与不满,哪怕再等等,等待主教对他坦诚相见的那一天,明明主教已经给他留了信,准备说清楚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伪造自杀现场,逃到南美洲,几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也间接或直接地伤害到了他爱和爱他的很多人,主教和琼知道真相后,从此活在悔恨中。即便再次相遇,他也被仇恨的报复牵制着头脑,如果亚瑟能够克服这些缺点,早点说明自己的身份,也做出一些妥协,而不是最后逼着主教,要么放弃信仰跟他走,要么直接让他死,没有第三条路走。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给他的命运加重了悲剧的色彩。
本可以直面一切,去沟通去质问,毕竟是彼此执爱的人,本可以收获一份爱情的同时,也同时收获父爱,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原谅和宽恕会是每个人的救赎,他也可以带着爱投入到积极的革命中,那么这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悲的是,亚瑟没有,他宁愿到没有机会时再说出来,宁愿粉身碎骨,以命成全。执行死刑前给琼写信说明一切,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生中第二次失去了同一个人,心中难过至极。而主教精神崩溃而亡,读来不禁令人唏嘘。
这是牛虻也就是亚瑟.勃尔特自己的选择,只有看着他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经历生活的变故,从而磨炼成一个临危不惧、宁死不屈、成熟稳重而又幽默睿智的革命党人。他的面前本来有两条路,他终究选择了最难走的那一条。尽管他的生命结局如此令人哀痛,但也诚挚地感受到他的无怨无悔和坦坦荡荡。
正如信中他对琼说的,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他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