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朋友推荐读了这本书,启迪很多。
作者的妈妈学历不高,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带入了很多数学知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具象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转化能力。
对于孩子在年幼时应该多接触具象事物一说,我早有耳闻,科学实验这种直观的操作,对孩子日后物理、化学的学习就很有帮助,而数学这门学科,我上学时成绩还是很好的,但在生活中会注意到启发孩子的,大概只有买东西时计算价格吧。
书中作者介绍到,他的妈妈会让他去收电费、买车票、买日用品等等,这些生活细节培养了他的数学能力。更让人惊叹的是,面对孩子不会做的题目,这位妈妈会先放一放,在几天后和孩子一起掐豆角时,让孩子在数豆角段的过程中题目迎刃而解。所以想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还真得用心、用脑、且耐得住。
那如何在生活中引入数学呢?
一是利用生活中的数字,如数楼梯、包饺子、买水果,这些不仅可以识数,计算加减法,还能让孩子知道“等量交换”的概念,比如一个苹果的价格和两根香蕉一样。
二是利用家中的小工具,比如称、温度计、尺子,这些对事物直接的量化会让孩子产生更直观的认知,同时可以接触到单位换算和小数点。
三是玩手指,十进制成为最常用的计算体系应该与人类有10个手指有关。作者的乘法口诀表一直都背不了,但手指上的乘法运算却让他得出了结果,脱离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作者在知道手指上9的乘法方法后,凭着自己的好奇心,探索出了其它数字的乘法,从此再也没出过错。孩子借助手指来计算,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以前曾有过打断,今后会陪孩子一起玩吧。
另外,作者提出,以与孩子相关的数字为基础联想开来,进行有关联的解释,这样孩子会不断想着这个事情,加深记忆,比如孩子生日。这也需要父母在遇到一些数学内容时善于去挖掘与发现。
除了生活中的启发,作者也在本书中介绍了做题。
做题的第一步是要理解题目意思,这样语言理解则成了最基础的一关。很多应用题的词汇是抽象的,对孩子来说是难点,家长可以借助具体事物、模型或者视图来帮助孩子理解词汇的意思。比如“相差”一词,可以通过孩子今年和去年的身高差来帮助理解。
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将解题思路讲出来,这样有助于他理清思路。
对于检查,我们家长总是乐此不彼地要求孩子,而孩子却不愿意将做过的题重做一遍,这是很正常的。受“孩子的作业是她自己的事”这个观念的影响,我会坚持让她自己检查作业,但有时候她不情不愿,也会经常检查不出错误。作者建议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做事检查,也可以帮助孩子检查,发现错误,给她讲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不同的思维习惯。
对于错题及孩子不会做的题,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小学数学的错题一般有五种类型:粗心导致、步骤跳跃导致、规则模糊导致、题意偏差导致以及概念曲解导致。
在遇到孩子做错的题目时,首先分析一下是哪种错误导致的。对于粗心导致的,只要类似题目她会解就没什么问题。步骤跳跃的,建议孩子将每个步骤写下来,促进其清晰明确。规则模糊的则加强练习,不断熟悉。对于题意偏差和概念曲解的,引导孩子把想法说出来,然后针对性讲题目或是对词汇进行解释、举例。
孩子不会做的,同样是先帮助孩子理解题目,让孩子复述,提问,理解,这是提升孩子理解能力的过。然后要引导孩子自己做题,而不是家长做出来之后讲给孩子听,这是培养其思考方法。
总之,做妈妈的,应该区别于数学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去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接触数学,培养兴趣,善于引导孩子关注细节,以生动的展现帮助孩子理解数学词汇,并引导其自行思考。向作者的妈妈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