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从《管子》读治平之术
(6)管仲智慧:历史舞台上关于四个用人不当的原因,放在今天仍然受

(6)管仲智慧:历史舞台上关于四个用人不当的原因,放在今天仍然受

作者: 阳明悟行学宫 | 来源:发表于2020-06-15 16:31 被阅读0次

    管仲所讲的四个用人不当的原因之中,每一个都在历史舞台上被上演过无数次,相信今天和以后,也仍然会有相似的故事不断地被重复下去。

    第一,不知贤。古代因为领导者不能知人善任而致使人才流失,最终身败名裂的有很多,楚汉相争时的项羽就是一个典型。项羽出身贵族,因此从小就喜好繁文缛节和清廉正直,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对于那些起于草莽,身无长物,在烽火狼烟中铤而走险,谋求显贵的人发自内心地瞧不起,所以项羽阵营的中流砥柱大多是故交宿将,出身平民的人才很少。项羽不善于接纳三教九流的人才,也不善于充分任用身边的人才,最终项楚政权由强变弱,自己也兵败身死。

    韩信,秦末汉初的杰出军事家,被萧何称之为“国士无双”,他早年一名不文,穷困潦倒,但却喜读兵书,深通兵法。楚汉战争期间,他见楚强汉弱,认为项羽统一天下的机会更大,于是前去投奔项羽,到楚营以后,他多次献计献策,都没有得到采纳,自己也始终未引起项羽的注意,一直地位卑微。最后他感觉实在是没有任何机会了,只得背楚归汉,到汉军中碰碰运气。

    没想到,去了汉营以后,萧何很快就发现了他身上的才干,多次向汉王推荐,还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最终促使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孚众望,指挥汉军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直到韩信用计击杀了楚军大将龙且,项羽才真正见识到韩信的军事才能,内心对韩信恐惧猛增。

    第二,知贤而不用。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又勤奋好学,少有才名。24岁时就以状元的身份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成为明武宗朱厚照的老师。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当时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屡次以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在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中,杨慎与父亲杨廷和据理力争,极大地触怒了以“兄终弟及”方式登基的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将杨慎下狱,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最后充军云南永昌卫。由于朱厚熜对杨慎一直怀恨在心,其在位的45年间,共有六次大赦,而杨慎始终没有得到赦免。不仅如此,在杨慎谪居云南期间,朱厚熜还不时表达对杨慎的“关心”,每当他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按明律,充军年满六十岁者可以赎身返家,但杨慎之案,无人敢受理,最终杨慎卒于戍所。

    第三,用而不任。知人难,用人更难,因为前者还停留在认知层面,后者则涉及到现实中的方方面面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麾下既要有精明强干的人才,又要谨防下属图谋不轨,篡位夺权。所以自古以来,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往往很微妙,关键就在于君王识人的本领和用人的火候。

    范增,楚汉战争期间的著名谋士,在项梁起兵早期就追随项式,数次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计谋,深得项梁项羽的信任,项羽尊之为“亚父”。项梁战死以后,项羽成为楚军领袖,他年轻气盛,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不谙用人之道。对范增的教诲和谋略逐渐不那么放在心上,刘邦入咸阳时,范增就看出刘邦志不在小,警示项羽,项羽却不以为然。鸿门宴上,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项羽却昧于刘邦与张良等人的辩白,迟迟不肯动手,结果错失良机,放跑了刘邦。

    楚汉战争后期,为了削弱楚军实力,刘邦拨给陈平四万黄金,让他离间楚军君臣。陈平于是使出计策,当项羽的使者到了刘营,陈平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摆上,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马上把酒筵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起范增来,削夺了范增的兵权,范增愤然弃官告老还乡。他原以为会得到项羽的极力挽留,但项羽立即同意了范增的辞官请求,使范增彻底失望。没过几天,还没有回到家乡的范增就因为悲愤交加,旧病复发而死。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管仲智慧:历史舞台上关于四个用人不当的原因,放在今天仍然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kh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