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也就是圣人,也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一样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便愈多,生生不息。愈多见闻就愈速困穷,不如保持着内心的清静
这一章,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老子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与干涉,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
二、老子提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作为圣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而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天地不仁。”
什么是刍狗?就是用草编织的祭品。
在《庄子》天运篇有这样一句话:“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古代祭祀祖先的时候,有个牌位,但是怕祖先太孤单了,所以就用草扎几只狗,放在牌位旁边来陪祭,刍狗上场之前,受到礼遇,放在珍贵的箱子里面,盖上锦绣的手帕,负责祭祀的人要斋戒迎接它,但是祭祀完毕之后,这个刍狗因为是用草扎成的,本来就是草,只好丢掉,路过的人可能踩到它,樵夫可能把它当柴烧了。
我们要祭拜天地,祭拜过世的圣人,祭拜祖宗,一定要用祭品,来表示我们的诚意,在没有祭拜以前刍狗非常重要,不能乱动,弄脏了不行,可是拜完了以后,根本不当一回事,直接丢掉。
这说明什么。说明万物在天地之间自有它的荣与枯。天地让万物自生自灭,完成生生不息的循环。
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体会天地之心,所以他大仁就好像不仁,他也是像天地一样,让老百姓过自己的生活,它存在好像不存在,但是做了很多事情。
圣人像四时气候,也会左右万物的繁荣与枯槁,圣人的各种作为也会造成百姓的兴盛与衰落。
所以圣人也没有偏爱,没有主观上喜好,讨厌的问题,如天地一般。
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就是风箱。风箱的功能很大,你这边把风推进去,那边气出来,就可以把火引出来,风箱所排出来的气,它可以使得火焰来生化,有了生化出来的火焰,就可以去冶铁,做成不同的器物。
火产生了很多功用,创造很多的事物,但是风箱好像没有事一样,它没有功劳。
四、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宋常星说:“虚者,虚其中也。不屈者,言气之往来出入,未尝屈而不伸也。此言虚中之妙,一来一往,一消一息,动静不已,出入无间,流通于上下,贯彻于始终,其妙用之机轴,未尝屈而不伸,其机轴之运动,未尝动而不出。是故不虚中,则不能不屈;不妙动,则不能愈出。”
风箱里面是空虚的,正因为空虚,在鼓动的一来一往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这里的“不屈”,就是不竭的意思,源源不断,完成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生长、发展。
如果风箱满了便拉不动,便没有了作用,风箱空虚,空气进得去,出的来,所以它始终可以发挥作用。
宋常星说:“故取橐籥之物而喻之,取其动荡鼓风之义。有虚中之妙,动则风生,静则风止,愈动愈有,愈有愈出,所以四时行,百物生,皆是天地之橐籥所出也。”
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愈多见闻就愈速困穷,不如保持着内心的清静。
“中”代表虚静,人的心必须虚静、空虚,这样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所以守中的意思代表,永远守住虚静的原则,才能让万物自行充实与活动。
吴澄说:“不如虚心固守其所,使外物不入,内神不出,则其虚也无涯,而所生之气亦无涯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