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作者: 做人如莲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19:49 被阅读11次

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早有耳闻。只因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缠绕着,一直没有打开它。最近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每天去读几页,却被它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着。令我爱不释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这古老的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细腻的笔墨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书。一路艰辛,里头有太多的不忍和心酸。苦涩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了一道味道。

走进书的意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从华夏的几千年走来。观赏莫高窟的雄伟壮观,壁画的完美无言,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静静看着敦煌千年的变化。千年前的第一刀注定了它的壮丽,也因此注定了它遭遇的浩劫。

王道士手中的一串钥匙打开了道士塔的大门,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真经译文成车成车的遗落到国外,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换到手中的只是可怜的30英镑,为这些遗失的文化感到痛心。翻译将孝琬的卑贱嘴角令人深恶痛绝。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莫高窟曾经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他们对壁画进行毁坏。美国学者以“拯救”的美名想用化学溶剂将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壁画带回美国,被翻译陈万里将消息透漏给当地村民,才得以保护。心里对陈万里肃然起敬。守护华夏文化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爱国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容推卸。

当然不能忘记千年冷眼在一场大火中由沸腾到甘枯,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唉声载道,民不聊生,满城的文化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只剩千年冷眼被冰雪覆盖,留给历史沉重的叹息声。

西风浩荡,冰冷入骨。浑身颤栗的“阳关古址”,王维居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笔墨如此的温厚,目光如此远大,步履如此坚定,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场景那么悲壮。阳关雪让人如此动容。

月牙泉,千年胡杨林及夕阳下的沙漠等一系列的伟大自然风光让人向阳,让灵魂得以安宁。又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妙!

走在苏堤上想千年传说的惊心动魄。苏东坡因文采好,又好交友饮酒作诗,惹来小人嫉妒,锒铛入狱,受尽委屈和折磨,苦不堪言。风风雨雨,起起落落,费尽周折,趋于淡泊。庆幸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简单,坦荡的活着。

合上书卷,我不由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向我宣示着另一种崭新的文化。每日加入这个行列,尽自己绵薄之力发扬传授着它的精髓。守护着它的珍贵,敬仰着它的神圣。愿我们以后驰骋于文化的原野,每一步都走得明朗轻快,能走向世界,走向更远的未来。

2018.12.11.19.41

相关文章

  • 一声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 记得十几年前,读过余先生的老版《文化苦旅》,《道士塔》《风雨天一阁...

  • “苦旅”不苦-《文化苦旅》读后感

    从“话“苦旅”之苦”到““苦旅”不苦”的转变,只是十来天的功夫。 这几日肇庆接连来了两次台风,“天鸽”刮来一日的昏...

  • 文化苦旅读后感

    这本书简直不能太美了!苦是一种姿态,旅是一种人生,一种游遍祖国大好河山豁达的姿态,那么祥和。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

  •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他们的背后会...

  • 文化苦旅读后感

    与《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它通过山水风物...

  • 文化苦旅  读后感

    暮色四合时,最好不过读一本文化苦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此又多了一声叹息。余秋雨先生以其宽宏的笔触,容纳了...

  • 《文化苦旅》读后感

    中华文明已经有四千两百年以上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最先出现的古巴比伦文明,还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希腊文明,都已被时间的车轮...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若说是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显得过于狭隘,先生游历更多的是感悟与思考。 《文化苦旅》一书重在体...

  • 《文化苦旅》读后感

    昨天突发兴致,找出了这本被我塞在小角落的《文化苦旅》。之前,虽然听过大名,但是一直没有想要拜读的心境。但是昨天,因...

  • 《文化苦旅》读后感

    阅读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小节。本书在高中毕业之时阅读过一点内容,但今日从头读起,和当时的感触又有不同。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o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