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7233736/71b66157144e0812.jpg)
唐代诗人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诗歌皆成就斐然。曾与韩愈一起发动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被世人尊称为“韩柳”。
他善于在自然景物中寄托幽思,其诗“纤秾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至味”,虽不及散文成就大,但也别具一格,颇有韵味。
他一心报效国家,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却壮志未酬,最终变革失败,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调至柳州任刺史,在柳州终老,年仅47岁。
贬谪永州期间,他并未沉沦自弃,而是乐游山水之间,与农人为邻,与僧侣为友,流连田间山陌,沉迷读经诵诗,写出大量诗文作品,尽情抒发内心的迷茫,深入探索生命之真谛,语言自然,情感真挚,引发世人强烈共鸣。
《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古诗中收录了他的两首作品:《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和《溪居》,均为居住永州时所作。
前者表达了他厌倦世俗,转向禅经中寻找人生真谛的愿望,后者则通过描绘山野溪居生活,展现其既醉心山野之自由又感叹孤独无人解的些许矛盾心理。
下面就让我们在这篇读禅经的诗歌中,发散思维,穿越时空,充分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理解那种悟悦心自足的境界,掌握自我解脱的心灵密钥。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某个冬日清晨,诗人受邀上山至一位名为超的僧友寺院中诵读禅经。
寺院规模不大,但管治有方,在永州当地颇负盛名。上下一众僧人心善虔诚,不但精通佛法,还广施善缘,周济穷苦百姓,故而,小寺庙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香火依然旺盛。
诗人与超僧友结交甚好,常至寺院内交流学经心得,吟诗诵词,颇为投缘。
这日气温骤降,寒气袭人,但朔风冽冽也阻挡不了诗人上山的脚步。
寺院位于半山腰,群山环抱,青松遮天,翠竹匝地,晨曦中泛着淡淡柔光,显得格外古朴幽静,犹如一块玉玺,镶嵌于山林云雾间,肃穆庄严,让人顿消杂念。
木门虚掩,铜环微荡,悠悠的木鱼声,低低的诵经声从门内依稀飘出,涌向寺外的涛涛松林,随即起伏荡漾在空山幽谷中。
彼时,僧人正聚集在大殿内晨间诵经。诗人整整衣帽,拂去袖上露珠,款步入院,从侧面长廊,绕过大堂,来到东斋庭院。
这里几乎是他的常驻地,是精神寄托之天地。
庭院内,一方古井位于左侧,井口正氤氲热气,让小院无端生出一种飘渺云端的气息。
庭院正中,一条褐色碎石小径连接院内外,两排翠竹依次排列,正是“翠竹伴幽径,为有知音来。”
一棵高过房檐的青松立于右侧,像一只落单的孤雁,遥遥追随山外松林的背影。
诗人放下随身书袋,从古井内舀水洗漱。井水瞬间温暖了他那冰冷的唇齿,抚去了眉间发梢的严寒风霜。
好似云散花开,尘消雾退,世界一派清明如水。
心静自然明。诗人从书袋中拿起一本半旧的佛经,一手负于身后,在翠竹小径上踱步阅读,很快便沉浸于那旷达悠远的佛理世界中。
功名利禄不过身外物,似锦繁华皆为过眼云烟。可叹世人大都目光短浅,只知追求这镜中花,水中月,又有多少人愿意潜心问佛,聆听真言,寻求内心安宁呢?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诗人微微摇头,叹息道。
又忆起自己也曾满腔热血投入政治变革,希望能将平生所学助力社会推陈出新,让民众安居乐业,可谁知政坛复杂,人事更迭,让稍有成效的变革步伐戛然而止,自己也被贬谪至这南夷之地。幸得这片净土安身。
一幕幕恍若隔世。
诗人缓缓将佛书置于胸前,面向南面,凝视远山。
群山巍峨,松林寂静,一道金光正在山顶的树梢云际逐渐蔓延。
寒风不知何时已停歇,太阳从容不迫地从山顶款款升起。草甸上的露珠升腾雀跃,化身薄雾环绕群山,在阳光折射下变幻色彩。
那片青松林沐浴在晨曦中,犹如涂抹了一层香氛油脂,又像身披江南丝绸缎带,熠熠生辉,焕然一新。
庭院内愈发宁静,仿佛可以听见松针落地,竹叶滴露,青苔呼吸。
“用则行之,舍则藏之。”诗人恍若听闻一声耳语,瞬间神清,感觉通体无比自在舒适。
他,与院内那棵落单的青松并立于阳光下,眺望山谷中的松林,目光清澈,内心宁静。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