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七点50分左右把《被讨厌的勇气》看完了。
看的时候很害怕看得太快,无法有效吸取其中的精华,但又害怕看得太慢,不能及时走出阴霾,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矛盾心理一直持续到今天早上将它看完为止,这是唯一一本我看完之后觉得还需要再读第二遍的书,可能是我还没有消化好阿德勒的“犀利”人生观吧,也许我还是害怕,不知道怎么才能获取幸福吧,都有可能,但我也不能确定。
这本书是我室友推荐的,其实在她推荐之前,我不是没有听过这本书,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这本书,但不知为何每一次的相遇我都让他只是相遇,没有想要发生任何“关系”。
因为那时的我被《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名字打退了想要深入了解她的想法。我觉得这个名字带给我一种心灵鸡汤的感觉;又会在心里想,被讨厌需要勇气吗,可能那时的我已经不害怕别人讨厌我(表面的),我觉得我没有这样的困惑,所以我一直没有去读。
那天,我在宿舍看书,室友问我平常看的都是什么书,我说心理学吧,她就极力给我推荐这本书,期间给我讲了一些这本书大致的内容框架和内容,我顿时放下了戒备,就想是不是尝试深入了解一下它也许不是坏事呢。
刚好当时我正在经历:可能被人“讨厌”,可能自己也“讨厌”的漩涡你出不来。
于是,第二天我就下载了这本书。
于是就有了带着矛盾去读这本书。矛盾,是不是意味着,它正在潜意识里改变我,但好像力度不够,我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呢?
最起码矛盾意味着我开始对它感兴趣了。
第一次读完我记得最深的几点就是
“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自卑感”也是源于人,只要有人就会有自卑感
“把人当伙伴,比把人当敌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从目的论看问题,而不是原因论”,你觉得他所做的行为是不爱你,所以你想要分手,这是原因论;而目的论,其实是因为你想分手,才不停地寻找他不爱你的证据。
“课题分离”不要关注别人的课题,只关注自己的。他不喜欢你是他的课题,和你无关
“愤怒”是一种工具,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随时放下
“允许别人讨厌自己”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自由。当你允许别人讨厌自己,就意味着你不会为了讨好别人改变自己,这不就是做自己吗
“他者贡献”人存在即是价值,人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更加开心
“学会接纳自己”接纳全部的自己,失败的自己、自卑的自己、成功的自己
“共同体”我们存在在多个共同体中,在这个共同体找不到答案,就去另一个共同体寻找
“不要表扬也不要批评,要学会鼓励和引导”——“讲纵向关系改变为横向关系”
……
也许还有很多知识点,但我能记得的只有这些。
他们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相连接的,而他们的连接性,我还不能很有条理的理顺,因此,我觉得我需要再读一遍。
如果你也像被阿德勒“颠覆”三观,寻找不同于当下的生活理念,拿起这本看似毫无力量,却全是精华的,《被讨厌的勇气》,重拾生活地勇气。
祝福你也祝福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