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中国文化,有两方面最吸引我,一个是古诗词,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画。在很小的时候,邻居伯伯家客厅挂着两幅花鸟画和山水画,从小就很喜欢那么跃然纸上的生动与意境。作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的展,是必须要看的。
央视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形容“千里江山图”为古代版的航拍中国,确实如此,整幅画颜色生动,图案立体,王希孟用精微细腻的手法,描绘出了中国山水的雄奇和美丽,堪称中国山水画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为什么是代表作呢?我粗浅理解一为长,整幅画卷约11.9米,看完千里江山图,再看那些小幅总觉得不过瘾。另一原因是他的表现技法,用传统青绿画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央视“国家宝藏”解读这幅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画家对于这幅画的细致和用心。先水墨做筋骨,然后一层赭石,再一层石绿色为基础,然后上面再加一层其他绿色,突显层次,最后青色做收尾。整幅画等于画了五遍将近12米的长卷,这就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匠心吧!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的,原来我们祖先很早就用实际行动解释了这个词。

说起这幅画,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幅画的作者,我们的天才少年王希孟,这幅画是他18岁的时候在皇帝老师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的。完成后不久,大概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去世了,这幅也成为了他唯一的传世画作。
在最好的年纪创作这幅画,画里能够感受到他的阳光和朝气,在朝气基础上加上心胸与气度,这幅也就成为了传奇。然天妒英才,每每想起,不禁惋惜伤怀。对于希孟,我很喜欢陈丹青老师在“局部”的解读,我们以往提到山水画家像张大千,齐白石等,都是一个老人“符号”,但英年早逝的“王希孟”让我们了解了在山水画师中还有一个18岁的翩翩美少年,温润君子。
提到画展和艺术品,大家普遍想到的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可远观不能理解的世界。我对于画画也不太懂,曾经问过一个学设计的朋友,她告诉我,不懂没关系,多看展,多去了解,慢慢的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在“千里江山图”前,我看到的是人们对“艺术”的尊重,每个人自觉的排长队,等待着与大师对话,在画作旁不自觉屏住呼吸,感受艺术,感受美。
面对所有的画作,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在无污染的夜晚仰望星空,我能觉得她真的很美,但是为什么美,我说不出来。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对于这些画的理解,都不太一样,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艺术面前,不用在意你是否专业,你能感受到美,感受到画中传达的恬静淡然的情绪,这就够了。或者你能从画中得到心灵的一次放松,这也是收获。或者是最简单的,你可能不懂画中的美,但是慢慢的你能分辨出什么是丑,这也是一点进步。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从早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山石背景,到我们的山水画顶峰“千里江山图”,我们的祖先用特有的美学教育方式,启迪引导人心向美,人心向善。感谢希孟,感谢给我们留下绝世画作的每一位大师,“素尺无缘知锦绣,红尘有幸识丹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