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隋炀帝的是非诟病
隋炀帝的很多是非和被后人诟病的地方都是和其前边的功绩有联系的,比如说其修建运河、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用我们今天千年之后人的历史观来看,这些宏伟的工程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过正面的贡献,但是在当时人民以及后来的唐朝人的眼里,那隋炀帝可是独夫民贼,所干这些事都是劳民伤财,但隋炀帝可不这样认为,隋炀帝一直致力于建立超越始皇汉武的丰功伟绩,只是他太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了,以至于他的举动让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随后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就说明了这点. 我想隋炀帝当时的想法应该是: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你们小老百姓怎么理解我作为帝王的宏伟志向呢?
1、为做皇帝,杀兄弑父
关于隋炀帝弑父淫母的问题,前边已有澄清,不再赘述。但是古往今来,为争皇位,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多了去了,一代名主李世民,不还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元吉和李建成,逼迫父皇退位,成就霸业的,宋太宗赵匡义不也斧声烛影,不明不白地杀死太祖而登上皇位的吗?在宫廷争斗面前,为了权力,泯灭人性的也不是隋炀帝一个,如果不是心狠手辣,可能死的就是他,这无可厚非,本节只叙述杨广诛杀几个兄弟的事,不做评论。
杨勇之死:杨广即位为炀帝后,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炀帝后来追封杨勇为房陵王,但是子嗣不得继承其位,最后十个儿子还是被炀帝逐一杀害。
杨俊之死与隋炀帝无关:杨俊有许多小妾,而他的王妃崔氏妒忌心极强,便在杨俊所吃的瓜中下毒,杨俊因此身体不适,回到京师。隋文帝因为他生活太奢侈骄纵,便免去他的官位,做一个纯粹的王,安分的待在王府里。后来杨俊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不能起床。开皇二十年六月二十日丁丑,杨俊死于仁寿宫。杨俊所有华丽奢侈的遗物,文帝下令全部烧掉,并命令送终的用具都一定要俭约,才能让后世效法。
杨秀之死:593年,元岩卒于官。杨秀日渐奢靡骄纵,造浑天仪,多捕山獠充当宦官,车马衣服违反制度兴建宫殿比拟皇帝。杨秀对二哥杨广不满。杨广与杨素派使者探查杨秀的罪状,密告他谋反。602年,因被杨广、杨素诬陷使用巫蛊诅咒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后与诸子一起被软禁。文帝感叹说:“元岩若在,吾儿岂有是乎!”
炀帝杨广即位后,禁锢如初,不过隋炀帝都一直把他带在身边。618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欲立杨秀为皇帝,众议不许,于是杨秀及其七个儿子都被杀害。时年36岁。
杨谅之死:仁寿四年(604年),因不满其兄隋炀帝杨广即位,于是起兵造反。不久被杨素率兵击败,之后被幽禁至死,时年三十一岁。
2、修建运河 劳民伤财
修建运河本是功在千秋的举措,可当时隋朝的老百姓不这么想,隋朝以后乃至今天的老百姓承受运河的恩惠,可当时的老百姓只参加建设,没有好处,称大运河为吃人的河。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凿通济渠,隋炀帝一次性就役使男丁百余万,开凿邗沟,又役使男丁十万余,开凿永济渠,役使男丁五百余万,后来还出现了男丁不够用,役使女丁的劳动场面。除此之外,还要修建配套设施,就是两岸的步道和绿化,甚至用于周转粮食的粮仓。规模之大,役使劳工之多,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要完成这些工程,隋炀帝依靠的是冷血监工的皮鞭,逼迫劳工进行超常规超负荷的劳动,造成了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据《开河记》记载,开永济渠,一次就死亡两百五十万。大运河的修建从大业三年三月开始,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修成,进行的太快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可以说是滥用民力,可隋炀帝并没有意识到,在永济渠开通以后,还写下《水调歌》来致喜,皇帝歌,百姓苦,这不就是矛盾吗?一个伟大的工程,不能惠及当时的百姓,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不能体恤民力,一个高速前进的王朝,不能等待子民的脚步,我看,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3、三下江都 极尽奢华
隋炀帝下江都除了安抚江南百姓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炫耀其功绩了,这是被时人和后人最为诟病的地方,也正是三下江都,加速了隋朝灭亡的步伐。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8月,通济渠刚告竣工,隋炀帝就迫不及待地带着皇后、嫔妃以及百官出游的龙舟以及杂船几万艘,乘轻舟从洛阳显仁宫出发,到河南洛口(今巩县)换乘龙舟。隋炀帝所乘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上共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120 间,每间都是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金玉装饰、满壁生辉。下层是宦官和内侍住的底舱。这艘巨大的龙舟就像一座水中的宫殿,如此庞大的身躯,在水面上篙撑不动,橹摇不动,桨划不动,2000多里的路途是怎样走完的呢?早有大臣王弘献计,命人用七彩缎匹制成锦帆挂在船上,遇风时,龙舟可乘风张帆,顺风而行,无风时,就用五色锦缎拴住龙舟上的殿柱让人牵着往前拉。拉船的人叫做殿脚,龙舟有殿脚1080人,所选的全是吴越之地的民女。岸上有郭衍带领的前军骑兵20多万人,沿两岸护送。这支绵延200余里的船队见首不见尾,浩浩荡荡地向江都行去。隋炀帝与皇后、嫔妃坐在舟中,一边饮酒作乐,一边观赏着沿途风光,不禁心旷神怡。船队所过州县500里地以内的,皆令百姓贡献食物,多者每州100抬,少的也得数10抬,所献山珍海味、美馔佳肴,皇上与嫔妃们吃不完的就丢弃,出发的时候就地埋掉。走了1个多月,才到达江南繁华胜地江都。隋炀帝住在豪华的江都宫里,宫中以金玉为饰,富丽堂皇。留居江都的日子,隋炀帝邀约了一批当地的文人学士,带领着嫔妃,每日游山玩水,春赏琼花,夏观长江,无边美景使隋炀帝乐不思蜀,一直流连到第2年3月,才恋恋不舍地起驾回东都洛阳。回程改走陆路,自然又免不了一路的招摇,沿途百姓再被搜刮了一次。隋炀帝畅游一次江都,耗费财物不计其数,隋炀帝一路欢歌,百姓怨声载道。隋炀帝回到洛阳,住不多久,又思念起江南的游乐生活,决定再次巡幸江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大运河全程通航,隋炀帝高兴万分,随即乘龙舟出发,沿途百姓再次遭殃,贪官污吏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争着向皇上敬献厚礼,以换得升官晋爵。隋炀帝在第3次准备下江都时,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造战船,民夫们昼夜在水中劳作,腰部以下都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人民再也忍受不了他的暴虐统治,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的烈火此起伏彼,尤其是北方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住在东都洛阳的隋炀帝惊恐万分,随时都在担心起义军会杀人宫中。 住在洛阳的隋炀帝为保全他的性命,企图在南方维持半壁河山。于是隋炀帝在公元616年决意三下江都。前两次游江都的船只已被起义军烧毁,隋炀帝下令重新造龙舟和随行船只几千艘,龙舟的规模丝毫不减,反而越发奢华,排场也丝毫不比前两次逊色。一意孤行的隋炀帝带着一群佞臣出发了。当他的车驾走到建国门时,奉信郎崔民象拦驾上表,请求皇上不要抛弃北方的百姓,隋炀帝大怒,命人将他拉下去斩首。隋炀帝的龙舟行到汜水时,奉信郎王受仁冒死拦驾上表,试图劝他回心转意,留在洛阳。隋炀帝不等王受仁说完,就派人将他斩首示众,至此,谁也不敢再上书劝阻他下江都。几千艘制作精美的船只跟随着豪华的龙舟,最后一次向江都行去。一路上隋炀帝继续强令各地贡献食物,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加之洪水泛滥,政府横征暴敛,人民只能靠树皮野菜充饥,而荒淫的隋炀帝根本不顾人民死活,仍然加紧搜刮百姓,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舟中宴饮不断,笙歌不停,一路载歌载舞地前往江都。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冬天,隋炀帝到了江都,住在江都宫,一面连忙命人修建丹阳宫(在今南京市),准备将都城南迁。同时,还命令王世充在江淮地区大肆选取美女进宫,他偏安江南,继续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每日醉生梦死,虽然全国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但他平日不许一个人在他面前提及当前纷乱的局势,过着自欺欺人的歌舞升平的日子。
4、三征高丽 穷兵黩武
三征高丽的过程,前边已有叙述,在这里,我们仅说明三征高丽对国家和社会负面的影响。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前的两年(610年),就爆发隋末民变,但在第三次攻高句丽(614年)失败之后,已无军力镇压隋末民变了。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不仅农民起义,而且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隋都大兴城在617年11月为晋阳留守李渊所据。隋洛阳城在618年为宇文化及和后来的王世充占据;619年隋朝灭亡。
历史学家普遍都认为三征高句丽是隋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三征高句丽造成的问题可总结如下:
1、连年征战,国力锐减;
2、将士死伤严重,以至于后来无兵镇压农民起义;
3、农民赋税增加,积怨深重。
4、三次东征的失败,打击了隋炀帝的帝国梦。
5、万国来朝 好大喜功
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隋炀帝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炀帝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五、隋炀帝的文学才华
隋炀帝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
隋炀帝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鈇传》),于是爱好梁陈宫体。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这是隋炀帝在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郑振铎评:“(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王夫之评隋炀帝《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隋炀帝《江都宫乐歌》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七律,可谓七律之祖。隋炀帝的诗歌地位不可小视,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陈梁诗音靡靡之中,恢复汉民族的诗歌的风骨与精神实属难得。可以说他开创了“盛唐之音”的辉煌大气的阳刚之美,“济苍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谓唐诗之祖。《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
隋炀帝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国之君,多被毁誉。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其中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隋炀帝开汴渠时曾作《水调歌》,流传千古。
凡读过诗文的人,几乎都知晓唐代张若虚写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杨广在张若虚之前早就写有《春江花月夜》。这诗题原为陈后主所创,但原词早已失传。杨广曾以此题作曲。据文献记载,他在宫中制作了许多新声乐府,“辞极淫绮”,“哀音断绝”。但他自己的创作并非像某些文献所载“词无淫荡”,而是“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隋书·文学传序》)。其中许多颇有些刚健的佳句,多数诗作都很讲究对仗和声韵和谐。并不浓艳,而是雅味正声。且看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四句两联,特有贯珠之妙。这是本题现存最早的两首之一。
其后才有唐朝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月夜》。但张若虚是拟题作诗,已非原有曲调。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启示的。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从他的现存另一首《夏日临江》亦可看出此风。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诗风功不可没。对杨广的评价将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提高和对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必将还杨广一个公正的评说的!
《江陵女歌》
雨从天上落,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晚春诗》
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人,穿林鸟乱飞。
《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悲秋诗》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塞欲隐雷。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冬夜诗》
不觉岁将至,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饮马长城窟》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白马篇》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征兵集蓟北。冲冠入死地。
攘臂越金汤。尘飞戏鼓急。风交征旆扬。转斗平华地。
流誉满旗常。
六、隋炀帝家族
父母
父亲:隋文帝杨坚
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独孤氏的父亲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独孤信育有七女,长女嫁与北周明帝作皇后,四女儿嫁与李渊的父亲李昞(李渊建立大唐后追封母亲为元贞太后),七女儿便是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成为了后来的文献皇后。这就是所谓的独孤信“一门三后,荣宠无比”。也就是说,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姨表亲关系。
兄弟
哥哥:房陵王杨勇(前太子)
姐妹
皇后
《隋唐演义》隋炀帝与萧皇后
妃嫔
萧嫔,赵王杲母
王氏,李渊外甥女,唐同安长公主女
容华夫人蔡氏
崔氏,隋东郡公崔君绰女
儿子
元德太子杨昭,母萧皇后,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
赵王杨杲,母萧嫔
第三子早夭(殇子铭)
女儿
南阳公主,母萧皇后,开皇十九年下嫁宇文述儿子宇文士及,子宇文禅师
从隋炀帝的家族关系可以看出,隋、唐、南陈、北周、西梁之间不是纯粹的敌对关系,是亲戚之间的游戏罢了。。。
七、隋炀帝之死
大业十三年(618年),在各地义军、关陇贵族群雄并起的情况下,隋炀帝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东都洛阳数个孤城。这时,仍在巡游江都的隋炀帝北返无望,坐困愁城。在亡国亡身的恐惧之中,隋炀帝成天以酒浇愁,得过且过。萧皇后劝他振作,他却醉眼迷离地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
“长城公”即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后所获的封号,沈后为陈后主之皇后。显然,此时的隋炀帝也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了。某日,隋炀帝揽镜自伤:“好头颅,谁当斫之?”萧皇后惊问何以言此,他却不以为意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此前,李密瓦岗军做《讨隋炀帝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俨然成为千夫所指、人人切齿的独夫民贼。由于各地义军断绝了北返之路,江都储存的粮食也日渐吃完,来自关陇的护驾亲兵们人人自危,不时有兵将逃亡,而隋炀帝又屡加诛戮,最终引发了当年三月的血腥政变。
政变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宠臣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智及、宇文化及和禁卫军首领司马德戡。为赢得禁卫军的支持,他们几个人先散布谣言,称隋炀帝正酿造毒酒,以杀光那些企图叛乱的亲兵而重用南方兵士,以绝北返之望。禁卫军听后大为惊骇,之后互相转告,决心豁出去造反。政变当日,禁卫军内引外联,隋炀帝未经抵抗即沦为阶下之囚。
被抓后,隋炀帝苦着脸问:“我有何罪,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叛将马文举听后厉声训斥道:“陛下违弃宗庙,四处巡游不息,对外频加征讨,在内奢侈荒淫,万千丁壮死于刀刃,老弱妇女填于沟壑,四方百姓无以为生,盗贼蜂起,还重用那些逢迎拍马之徒,文过饰非,忠以谏死,还敢说自己无罪吗?”
隋炀帝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叹气说:“是,我对不起天下百姓,但你们这些人跟着我享尽荣华富贵,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呢?试问今日之事,以谁为首?”司马德戡哼了一声,应声道:“陛下多行不义,普天同怨,反对你的何止一人?如今天下大乱,陛下欲归无路,臣等亦求生无门。唯愿借陛下之首以谢天下。”
紧张的气氛之下,隋炀帝的小儿子、十三岁的赵王杨杲被吓得号啕大哭,叛兵嫌恶之余,将之一刀砍死,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此情此景,隋炀帝自知难免一死,只得对叛将们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加以锋刃,取毒酒来吧!”众将不许。隋炀帝无奈,只好解下佩戴的白色丝巾交给叛兵,将自己绞死了事。不过,不愿做隋炀帝殉葬品的宇文化及等人也没有好下场,其部在北返山东时被河北义军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及两子均被斩首。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被杀后,“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殡於西院流珠堂内”。之后,萧后带幼孙及皇室诸女随宇文化及部北上,不久又被窦建德俘获。不知什么原因,窦建德并未将其杀死,而是由义成公主迎至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被唐军所灭,萧后等回归长安,得以善终。
宇文化及引军北上后,隋朝旧臣、江都太守陈棱不忘旧主,他集众缟素,备仪卫,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贞观五年(631年),隋炀帝之墓再次移葬于雷塘。唐代诗人罗隐曾吟诗惋叹:“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这首诗名《炀帝陵》,“雷塘数亩田”即指隋炀帝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于长安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八、对隋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心比天高,却急功近利,他功高盖世,却好大喜功,他能力很强,却据于纳谏,他文采豪放,却也心胸狭窄,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代表,可是他的悲剧也决定了大隋帝国的悲剧。
确切地说,他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军队统帅,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他东征西讨,几乎每战必胜。20岁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对于一个经历过几百年的战乱的国家来说,最需要的是进行休养生息政策,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位仁君而非铁血的将军。杨广把治理国家等同于治理军队,以至于招来民怨沸腾,而他军人的秉性又注定他想要做的事,想要的东西,容不得任何人说个“不”字。因此只能是悲剧收场。
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胡戟:现代隋史研究专家)
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大隋风云》)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最后以纪录片《大隋王朝》主题曲来对隋炀帝一个写照:“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着,如画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诗歌肝胆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