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有久病成医的说法。一块烂石头泡在酱缸里都能变成咸菜,何况长了个脑袋的人。所以说只要留心,总能学到知识。
虽然对现在的香河楼市,一点了解都没有,但是只要多跑几个地方,听听不同销售人员的说法,分析一下他们的“话术”,多听几次,也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这也是老话儿“货比三家”的含义。
连续三天泡在了香河,跑了接近十个楼盘,感觉自己收获满满,没有白白浪费油钱。
01
今天停在一个售楼处门口时,照例有格外殷勤者来询问是否来看房的,是否可以由他来带领进去。我也照例的回答已经约好了里面的销售,谢谢,谢谢。
等到由售楼处接待人员给我安排了销售顾问,在她介绍间隙,我极为诚恳的请教:
“站在大门外面说要带我进来的那个小伙子,不是你们的人吧?”
“当然不是。我们开发商的销售人员,照片都贴在售楼处公示栏里的。”
“看来我回答说已经约好人了,还是合适的呀。”
“您实在太明智了,不要搭理他们。”
“请教一下啊,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不奇怪啊,他们也想赚钱。”
“如果是那个小伙子带我进去,你们会给他钱吗?”
“如果最后谈成了,肯定要给的。”
等她带我看完实体房屋,我表示出来极大的兴趣,让她觉得我有可能购买,我问她价格事宜。
“我不喜欢那种绕来绕去的说法,我跟您直来直去,给您一个底价。”然后她说了一个数。我表示有些难以接受,她又说:“最多我再把给中介的钱让给您,不能再低了。”我问她:
“一般给中介多少?”
“两万。”
“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平米还可以去掉两百元?”
“差不多是吧。”
后来我跟媳妇说,以后不管跟哪个卖房的砍价,两万是最低标准。媳妇说,她说的不一定是真话啊。我说对啊,所以在对方说了所谓“底价”以后,最少还要砍掉两万才靠谱。
02
看实体现房时,我觉得户型不错,顺口夸赞了几句。其实我挺喜欢夸奖别人的,有时就算并不怎么样,我也会夸奖几句——反正也不麻烦,笑比哭好,夸奖的话别人都爱听嘛。
那个姑娘大概也是爱听表扬吧,听我夸奖户型不错,马上接上话头:“您真有眼光,我们大企业设计的户型,肯定是最棒的。现在香河这边有现房的就这么几家,比如某某,某某,户型都不如我们。”她举了几个例子,基本上都是我已经看过的。
我提了一句:“某某,我昨天看过的。户型是没您这个好。”
她说:“那是肯定呀。我们公司多大规模?它们才做了几个盘子。我们是全国性的大企业,它们也就在廊坊这一小块地方开发了几个楼盘,跟我们没法比。”
贬低同行,夸耀自己,本来是所有销售人员共同的“任务”。我听到她贬低别人,是很开心的事情,因为从她的贬低里面,可以听出来“别人”的优缺点。比如户型好坏,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实际上是不太好直接说好说坏的。昨天另一家所谓大企业的销售人员,也曾经提到过那个“某某”的户型不好。今天有听到这个销售员如此贬低“某某”,我挺开心。
那个“某某”,是我看了以后比较满意的一个,当然是综合了我个人喜好的一种主观满意。但是我有担心,担心存在一些不好的“内幕”,想通过周边打听一下,有了这两个销售人员的“贬低”,反而省去了我去打探的辛苦。
道理很简单,如果那个“某某”存在什么大的问题,那两个大企业的销售人员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在我提到“去看过”这样的重要信息后,不进行彻底“打击”。然而他们发射出来的炮弹,仅仅是户型不好,反过来证明,那个“某某”,没啥大问题。不然,他俩早就说出来了,所以不用我去打探了,不需要我再麻烦。
03
我的心智,开化的比较晚。大约过了四十岁,才彻底明白,如果遇上什么事情觉得不对劲,需要认真分析,只要抓住一个关键就可以,这个关键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利益。
这几天在香河看房子,遇到了许多人,当然主要是销售人员,开发商自己的,中介的,甚至就是一个人当掮客的,他们各不相同。不仅长相各不相同,有的看上去诚恳敦厚,有的看上去精明强干,有的面带奸笑,有的微露鄙夷。他们的性格脾气,说话处事方式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各有特点,仿佛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但是在我眼里,他们都一样,包括他们的长相、性格、待人接物方式等等。
一个基本的事实,保证了他们的一致性:我是他们眼里的潜在客户。因为我是一致的,所以他们那么多人,最终也是一致的——都想劝我购买他所推荐的房子,最终赚到佣金。
在这个基本认识基础上,我能省很多事。不管他们怎么说,我都不会完全(甚至一点也不)相信。不但不相信他们,包括我所看到的,也都不能百分百相信。为什么?因为我所看到的,都是他们“让”我看到的。
比如告诉我有一个二层还没卖掉,我说可不可以看下实体房屋,他说可以,然后跟着说,二楼钥匙被别的销售拿走了,但是有八楼的钥匙,咱去看看八楼吧。我说好,于是去了八楼同样位置。
在八楼,他极力渲染八楼与二楼完全一样,当然,他的表面意思是说房间结构完全一样(其实也不一样,最起码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从听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成方方面面都一样,比如采光。实际上,我认为肯定不是钥匙在不在的问题,而是他在引导我,故意让我形成一种“误解”,并且是“我”自己意识不到的误解。
所以说,就是我自己看到的,由于存在对方引导的前提,我也不能完全相信,那么对他们说的,也就是听到我耳朵里的,我保持绝对警惕,是应该的。
我一直痛恨这种不信任,当然也痛恨我自己对别人的“不信任”,但是没办法,我也要活着,首先要自保,而对别人的“不信任”,是自保很重要的手段。
对这几天的看房经历进行反思,还做得很不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清晰,今天就先写这么几点,留个资料。待日后深度反思以后,再重新自我评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