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当下的力量》和《与神对话》前两卷,还有《活法》,很震惊,震惊之余又有一种“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的感觉。两种感觉并存,前者是分享与践行时常有的,后者是在阅读时发出会心一笑感觉到的。
几位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经历了苦难,也很清楚这些苦难是他们自己的心念制造的,哪怕是看起来觉悟超出常人的人,过去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并在众人面前坦白自己的愚蠢。
近期吸引我的人和书都与我相似,猫猫在十八岁那年因为一场天灾慢慢开始领悟到一点新的东西,我的叔叔年轻时遭遇身无分文,开始慢慢从经典哲学中寻求帮助。恰好,你们推荐的书目惊人的相似,我也在阅读中看到了让我经验到这些书的你们和我自己。
这些书是我创造的,不然我不会经验到它们。我记得一年前与自己斗争的日日夜夜,就像作者一样,为自己惊人的想法震惊,同时又有一个更朴素的自己向惊人的想法求助。我记得与自己斗争的日日夜夜,拼命想挣扎着走出来,并安慰自己:我的痛苦不是毫无意义可言,但意义归意义,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不能沉浸其中。
《当下的力量》讲“痛苦之身”的那一节,尤其是讲女性的“痛苦之身”提醒着她们要更加注意当下时,我心里的那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得到了清楚的阐述,我想拍桌而起,大喊:“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感觉到的!”
这些书不是来灌输什么的,我清楚的很,我的文章常常套用书中的用词,并不是什么不诚实,这些话早就在我心里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把那些纠结厘清,用这些词语,精确得很。
不会因此觉得不用精进了,觉察属于每一个当下,不是在读书的时候产生共鸣就能说自己“懂了”。只有自己越来越多地觉察,这些书籍起到的提醒自己精进的意义才得以凸显。
这些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但是我好像没有要反复读的计划,我也许会花时间去看更多的书,而不是反复阅读我读过的书。这很有意思,白岩松那句“你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还在我脑中盘旋,以我今天的理解力来与这些书简单会面,然后不再翻阅,会不会让我错过很多?我觉得不会,因为这些书教我最重要的是实践,不是和它们玩文字游戏,只有我反反复复在生活中用这些书的思维方式去做,才会加深理解。我也许不再翻阅,但阅读它们的脚步没有停下,等我哪一天想看了,再会心一笑也不迟,至少,我现在还达不到不用这些书提醒就能保持高度觉察的境界。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再看,只要我需要,它们就在我身边,心中那个惊人的存在,会一直给我踏实感,安全感。
每天都可以很开心,偶尔也会带着一点对过去的不舍矫情一把。有意思的是,沉迷“痛苦之身”有时会让我觉得有艺术感,一时对艺术家们和痛苦的人产生同情,并肯定他们的存在。没有什么非做不可,连精进也是,神给了我们那么多选择,不然世界不会如此多彩。
并不觉得我为了“经验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就应当时时活得那么通透,只是确信自己可以随时安住当下,只要我愿意。
我的主持稿里包含了很有意思的过去,每每读到都是饱含深情,这种情也许不真,是脱离当下的存在,但为了那一刻艺术的绽放,我选择了“痛苦之身”。
我不时时诚实,也不时时精进,在这种固执的愚笨中,我也没有很幸运,但是,一种命运在我手里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些书是我创造的,当我看到作者迟迟不会见神,觉得生活中有事情比他更重要,这种生动让我很有共鸣,明明知道什么对自己对人类最有利,却偏偏要任性地找借口,这是我创造的,我经验到了这个小插曲。
我依旧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压力,活得很开心,心态很好。没有因为这些玄学书籍而变得嘴里净说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和大家打成一片,修行不高,差不多让自己开心就好。
这就是我的愚蠢吧,明知故犯,不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眼里。
我可能会(猜测,我没有经验到这个)就因为这种不求精进的想法,让我依然纠结,让我为世界创造一点不好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