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究竟是群体不如个体,还是你加入了违背价值观的群体

究竟是群体不如个体,还是你加入了违背价值观的群体

作者: 细雨里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1:16 被阅读0次

            近几天因为某件事情接触到了几个陌生人,每个人都是为了同一件事而来,闲聊的时候大家无形之中也吐露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因为不同的观点,才几天的时间谁跟谁聊得来就已经分的很明显了。因为目的没达到,大家又不得不相互保持表面笑嘻嘻的关系,这群人也就因为利益牵连在一起了。

            即使大家目标一致,但我认为这帮被迫聚在一起的人应该被称为集合而不是群体,就像数学知识里的集合概念一样,以某种标准来衡量这些元素属于一类,但又相互没有任何联系。这帮人表面上是在一起为相同的目标努力,实则是各干各的,相互之间没用任何联系。我认为每个集合里的成员有着彼此的互动,和统一的目标才能算是一个群体。

            所以我认为只有价值观相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群体,例如对「单车小伙逆行被抓,听电话后崩溃」一事的看法,有人认为年轻人压力大,应该学会释放压力,有人认为这点压力扛不住成不了大事。这很明显是两大群体,他们各自认同他们那一方的说法,并且心里也正是这么想的。

            只有价值观相近,大家做的事儿才没人会觉得不对,有人认为趁年轻该多读书,有人认为趁年轻该多赚钱,不能说谁对谁错,对方觉得我们是群乌合之众,我们也觉得对方如此。只是大家认知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一起一定会升华出新的思想,这才是有意义的交流,对于每件事都持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了解对方的想法并重新审视这件事,会有新的理解。

            我是不赞同《乌合之众》里把有相同目标的人归类为群体的,更荒谬的是这本书的卷一里提到的群体多变、急躁、易轻信、偏执、专横和保守等并举了一系列在当今社会看来很扯淡的例子。有什么某人被大家怂恿杀人后,还认为国家欠他一枚勋章,还有什么群体的证词不如个体的证词可靠,这句话拿给小学生他都明白怎么反驳,毫无参考价值,卷一大可忽略不看,用检视阅读都是浪费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价值观的见解,就像百家争鸣时,各自坚守着不同的理念。儒家学派崇尚“仁政”,而道家却主张“无为而治”。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异呢,《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提到了种族、传统、政治制度、教育和时间五方面的原因,其中前四项可以理解为生活环境,如果传统习俗牢固不改变就缺乏进步能力,闭关锁国的那两百年就是个沉痛的例子。每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人的观念和社会制度需要改变,但得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很突然的重大变革必定失败,历史上这样的事件也不少,北美咆哮的20年代「新女性」这一特征的出现给所有男人一个特别大的反差,让他们难以接受,最后以失败告终,中国历史上推崇西洋文化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太多太多,结局大多都是一样的。再谈谈对教育的理解,近几年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好像销声匿迹了,但又好像知道学习有用,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你肯定会说学历重要,找个好工作重要,接触的圈子重要之类的,这些是没错,但对于你这个人的本质上来说,应试教育是在锻炼你的能力,毕业后发现学的那些东西除了把你练成一个晚睡还能早起,被迫自律到习惯自律,抗压能力强的一个人就没别的还在用了吧。认清这一点就绝对不会自甘堕落做只弱鸡,即使现在还是被淘汰的弱鸡,也得是一直向上奔跑的弱鸡。

            对于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不简单,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像网购这事儿,我第一次网购是用腾讯旗下的拍拍网,那会儿应该是初中还没毕业,是2012年之前。买了几件衣服回来被各种嫌弃,转眼到我高中临近毕业的时候,我的妈妈已经是网购小能手了。她从排斥到常客的这个过程被我无数次炫耀、推荐和我整天的BalaBala。可见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不可以,首先需要一个极其肯定的说法,对于这事儿就是网购方便,其次是重复,就像我每次对妈妈进行炫耀的过程,然后是这件商品到手后的确跟线下没什么区别,对我来说起码没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给我带来的快捷,还被她看在眼里。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述一本书」了解更多简述书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究竟是群体不如个体,还是你加入了违背价值观的群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uh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