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总爱给女儿贴个爱顶嘴、爱辩解的标签,总觉得女儿有主见、个性强,难以管教。一直沿袭自己固有的一种模式----看到问题、指出问题,去管教孩子,孩子自然是不听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的,当我指出她的问题让她来纠正很明显我把她摆在了错的位置,每个人对事情衡量和判断的标准不同,她怎么可能觉得自己是错的呢?
今晚是七夕,朋友几家相约一起吃饭,孩子到饭店就拿出手机问服务员要无线网络密码,因为饭店人多网络不好连接,连了好长时间才得以连上。手机连上后孩子就不停地在看手机,玩儿手机,我坐在孩子的对面,只看到她总在玩儿手机,吃饭的时间都很少,几次提醒,孩子总是不耐烦地说:“你让我玩儿会儿。”或者“我刚玩儿了一会儿。”
在我看来她的问题是拿手机很长时间了,在孩子那边可能她一开始没有玩儿游戏,她在浏览其他东西,后来才开始玩儿游戏,当我一次次叫停她的时候,她就觉得我刚玩儿你就催我,让我停,真烦!
回家的路上,我又严肃地对孩子说:“今天,你玩儿手机时间太长了,如果以后这样玩儿手机,那手机我就得收喽!”孩子愤愤地说:“我玩儿了多长时间?一共一个小时不到,这个游戏玩儿到一个小时就会自动停,一停就是5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都没到。”这里明显是衡量标准不同,我认为她吃饭的几个小时大部分都在玩儿手机,而孩子衡量的标准是自己玩儿游戏的时间才算玩儿。两人的标准不同等同于两人的观点不同,却想要达成一个我自己想要的结果,本来就是不公平条约,孩子怎么可能去遵守。
反观事件我错在哪里?
自动化反应模式随时开启。所谓自动化反应就是无意识的选择,每当发生一个类似的或相同的情境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雷同的。在惯性模式里,人们喜欢指出他人的错误和问题,期待他自动化改正,说他不好、不对,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他人,虽然无数次失败,但还是乐此不彼。当看到孩子长时间玩儿手机的时候,我的自动化反应模式就是指出来,让孩子放下手机,这里明显就是觉得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你要停止错误行为,不能那么长时间看手机,对眼镜不好。如果孩子这样做满足了我的需求,那她就是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她不这样做,在原来错误的基础上她又多一个不听话、不自觉的错误。
重复错误行为,只能得到无效结果。一次提醒不管用,下次还有这种方式,连续一次提醒不管用,最后就用威胁的方式,除了破坏关系,对自己真正想要让孩子自觉、自律放下手机这个结果一点帮助都没有。最终还搞出一个孩子不喜欢的唠叨妈。
启用主动性惩罚手段。主动性惩罚即通过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改变对方,想把改变的意志强行加给对方。例如生气、愤怒、抱怨、看不惯、报复、怨恨、说教等。对方不改变,你就用更强大的力量摧毁他、报复他、打击他,让他知道不改变的结果就是你很生气。然后,你期待对方去看到你这样有情绪后就能意识到自己错了,他就能停止错误行为了。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没人教我们,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应对方式就是这样的方式。
管教凭自我感觉。提前没有任何约定,自己认为不合适就直接来干涉孩子。不教而杀谓之虐,这样简单粗暴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虐待,因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一次次让她停止,为了挑战权威,她有可能故意和你对着干,我就不放下手机,某种程度上孩子的顶嘴行为也是大人培养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行为有效改变?
提前约定时间。孩子到饭店后和孩子约定玩儿手机的时间,在手机上定时,时间到就主动交出手机。
停止无效行为,灵活选择新方案。一种选择没有选择,两种选择左右为难,三种选择才是选择的开始。当一次管教不管用的时候,停止无效行为,批评、指责、指出问题不会带来改变的发生。换另外一种方法。当你想让孩子从一件她认为有趣的事情中间跳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再找一件更有趣的事情来吸引她。
用温暖的方式,走进孩子心里。尊重孩子,不当面教子,可以带孩子离开场地,到外面没人的地方和孩子沟通,态度上没有责备和批评,只是为了她更好。
一段话送给迷失在事件中的自己:改变不是指出他的问题,而是走进他的世界去跟他一起发现问题,然后教会他怎样发现问题。改变可以经由爱自然地发生,却难以经由惩罚轻松地发生。
网友评论
改起来很难,一起努力!
差的很远,不断觉察。
谢谢鼓励,亲爱的!
一起学习,亲爱的!
我是后知后觉😃
姐的鼓励让我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