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读书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它能给你提供一个在舒适环境以外的视角,当然并不是谁家都有这个条件或者有这个机会;所以如果不能出来读书,那么借旅游机会看看世界也行,最好在三观体系形成时:不要太早,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了之后,知道是非对错;也不要太晚,这样可以带着open mind、揣着敬畏的心、放下已成型或者被精炼的语言程式思维模式,把自己扔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看看世界到底和以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太晚会怎么样呢,大声嚷嚷着中文笔画手脚想要问路交流,或者对自己没见过不理解的东西不感兴趣,说是出来看世界,看见的其实还是固有模式中自己的世界。
如果也没有在合适的年纪有合适的机会出来旅游呢,那么请学好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因为学语言不仅是为了以后在有机会有条件时,得以完成上面两点所做的准备工作;它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捷径,一个可以不用去哪儿,就能置身另一种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捷径。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大,Chinese wall外面原来跟你想象的、被教导的是那么的不一样。
打开另一种思维方式的法宝始于浸入式的能听懂- 包括看剧听广播;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说,一点一点、一句一句。这个说话的过程,可以帮我们建立一个很好的停顿、筛选、斟酌、表达的体系(pause/listen, analysis/filter, consciously choose and structure sentences, then articulation). 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人说话变的非常理性有条理,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我们称这种状态为effective and conscious articulation. 所有的想法都不是在“嘴没把门儿的”的状态脱口而出,也不会是一个auto pilot的状态,或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无限制无控制的表达情绪。多好。
很多人在开始用第二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感到frustrated,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像母语那么)好,其实你不能顺嘴说出来的那些话,都是没什么value的废话,不说出来反而彰显精简。
再说一遍,好的交流者不是能滔滔不绝说20分钟没有逻辑;bad communicator才干这事儿。
仔细观察的话,很多在年轻时候就有这种能力的孩子,一般都至少是bilingual. 从小接触各种语言环境,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但也不是说bilingual就都表达清楚。这是个充分不必要的关系。还有些人随着成长阅历增加开始在表达上加以注意,尊重自己的和对方的时间精力,也算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当然也有些人越来越希望彰显自己的地域化特征,从能说出一口标准的京片子中找到优越感,开心就好。
所以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low mover 和high mover;Or,会一种语言的人,和会多种语言的人。
所以你看冯小刚只能是冯小刚,他属于中国,窝里横,一眼就看到了思想高度的边际;而李安,属于全世界,潜能在第一象限扩展,看不到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