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还是因为关注的一个博主推荐的。本来我已经不想读这种一看名字就一股鸡汤味的书了,但是无聊中点开看了一点觉得醍醐灌顶,看完又看了第二遍。
作者采铜,知乎大V,浙大心理学博士。在华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专职写作。他本人就是对这个书名《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最好解读。
知乎上有一篇对他的评论,“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在海上翻云覆雨的那些人,而是那些在你看不见的海底抓住一切机会悄悄发展自己的人。而采铜,是属于后者,属于世界上少有的后者。”可惜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把他在知乎上的所有文章都删掉了。不过不妨碍我从他的这本书中获益颇多。
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才能、思维、成功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老实说,这个体系有点让我很疑惑。私觉得书的前半部分更为精彩。
时间:
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你怎样对待时间,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部分对我而言最精彩的是“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部分。因为自己正处在迷茫期,所以对有关明确目标的内容更敏感。
我们在制定远期目标的时候更加看重价值,而制定近期目标的时候更加看重操作性。这个差别看似理所当然又显而易见,但是这其实正是我们与目标失之交臂的原因。
比如,五年后你会在哪里?在做什么?我想了想,我要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教师。
但是在看“半衰周期”这一部分时,被打了鸡血的我头脑一热给自己订了一下目前要坚持做的事情是看书,写书评。等我用“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计划时,才发现,看书甚至写书评对我而言明明是最容易的事情。要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优秀老师不应该还有去实践,尝试,做课题,写论文吗?
你看,我在做近期决策的时候就容易不自觉地拈轻怕重,按照这个思维惯性,当然容易和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
解决办法就是,让远期目标更明确具体,更情境化,更具操作性。但是工作几年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道理不难懂,要实践也不难,难得是你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我们大部分人缺的就是这个。
选择:
越长大越明白梦想是个奢侈品。我跟学生说,中学时代是谈梦想的最佳年龄,成年人一般是不谈梦想的。因为成年人对待梦想只有两种态度,要么戒了,再也不谈了,再也不想有了,要么闭上嘴巴放开手,全力以赴去实践它。
但是,梦想可以没有,但是生活却仍然需要目标的指引。“你痛苦,是因为不清晰”。如果你感觉身处困境又找不到方向时,你很有可能是被“隐含性假设”困住了。能够困住我们的,不仅有我们过往的经历,学识,还有过往的思维。
借用这个方法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困境。虽然没有很快确定我的目标,但是至少感觉清晰了很多。至少,感觉到了希望。
读精进: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行动:
创建自己的最小化作品集,有多优秀,请用作品说话。有作品才会有反馈,有反馈才有改进的可能。
学了多少知识技能都不算厉害,用起来才算本事。所以,你的作品是什么呢?
学习:
在一个每分每秒都被碎片化信息轰炸的时代,如何深度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一百本书不如专心致志去啃一本经典。
为什么要重读经典,大概因为有很多风景是你必须再走一遍才能发现的,而深度学习也只有发生在这个时候。
比如,同样一节课,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很多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听课是听老师讲了什么,他们关注的是老师在课堂上传达的信息;再大一点的学生,比如大学生听课除了听老师讲了什么,还会评价讲的这些内容对我有没有用,对不对,如果觉得老师照本宣科可能下一次课会选择逃课;如果是同行的老师听课则更加关注老师是怎么讲的,他的课堂是如何导入,如何深入浅出地展现知识点,怎么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怎么把知识设计到各个互动的活动中去等等。
心浮气躁的我们,如果只是满足于我这个月读了50本书这样的目标,其实就只能达到小学生听课的这一个水平,也就是关注信息,但是却不能关注到信息是怎么传达出来的这样更有深度的高阶技能。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在于你输入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
努力: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意志力是稀缺品,支撑我们长久地走下去的是兴趣,激情,是爱。但是兴趣和爱才不是“一见钟情”呢,爱是因为付出,付出才会有爱。所以依然要用力,也要追随自己的内心。
思维:
这一部分老是感觉像是对相关知识的一个浅显的概述。简而言之,要善于作用思维工具,学会把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各种图表都是这个思路。
才能:
简单地说就是要挖掘潜能,发挥长处。传统上讲要扬长避短,但是实际上从长远上看,我们只需要扬长就够了。因为当你关注自己的长处,把它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你的短板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解决了。
在一个AI技术对我们传统职位虎视眈眈的现在,扬长会慢慢成为我们生存的唯一选择。
成功:
别人的成功你无法复制,但是你可以创造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