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应细水长流
现在的中国在设计方面广泛运用到了传统文化,为的是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可在2017年2月在西安地铁大雁塔站的一副壁画中,玄奘与千年后的泰姬陵同框。在这副壁画中玄奘求经是公元7世纪而这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泰姬陵则是在17世纪建于阿格拉的。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幅壁画是有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但西安地铁文化墙设计方却解释称,壁画这样做是为了“强调时空观的错觉表现”。
像这样所谓的“穿越”的错觉表现,将现代符合年轻人的视觉潮流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相融合。这是一种错误的表现,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不敬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为千古名句,多么飘逸豪放、多么淋漓畅快。可是以产铜闻名的铜陵市却筑造了一个端错酒杯“邀明月”的李白,让他举着比他早两千多年的商代铜爵。这尊雕像可谓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啊!我认为,在相应的历史时间段里本应有相应的事或物,但好些人为了掌声与钱财却时时违背这个道理。就像在古装剧里,贤士的头饰本应是高冠但有些电视中是散着头发的,这是因为散着头发比扎着头发帅啊,这样一来收视率就高了,收入也高了。可谁知,古代人对头发的看重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人的想象。而且古代除了清朝和魏晋时间,对成年男子的束发戴冠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披头散发只有疯子和囚犯。夏商周到东汉就有一个髡刑,就是当众割掉头发以示羞辱,用来惩治较轻的犯罪。电视剧中在这些方面好些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所以像这样的“错觉”不仅不能深信,而且还容易误导群众。
文艺创作者不能无端想象历史,更不能让历史虚无化。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用艺术作品来演绎传统文化、历史史实以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多数艺术设计者竟像无头苍蝇一样对传统文化过于随意的演绎,甚至夸大、扭曲、篡改历史,成为历史搅乱的策划者、主谋者。
于是经常看到主角们在历史经纬中“游走自如”——就在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思美人》,把爱国忠君真气的屈原写成一个富有青年偶像气息的贤士,活生生将一个历史剧变成偶像剧完全颠覆了屈原的传统形象。像这样将历史虚无,掩盖在时代的尘埃中,最终只能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牺牲品。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心存敬畏之心,我们应对传统文化富有责任感,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
贾玲在创新《花木兰》时,勇气是可嘉的,但唯独缺了对历史的一颗敬畏心。她歪曲了花木兰的忠孝和英勇,在小品《木兰从军》中以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见到壮汉就流鼻血,向观众呈现出这样一个傻大妞形象。无异于将形式高于内容之上,以搞笑来掌声和名气。而六小龄童就不同了,他认为“改编可以,但不能肆意扭曲。尤其孙悟空不能和妖精谈恋爱,这是对名著的亵渎,也会误导现在的小朋友。名著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这些角色的基本人物性格和精神不能变”。如果人人都有像六小龄童那样的对文化充满敬畏心、责任感,那小学语文教科书就不会出现爱迪生聚光救妈妈的虚假故事,贾玲也就不会向一个名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道歉了。
所以在用传统文化创作文艺作品时,不能忘记对文化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就是涓涓流水,在历史的渊源中流淌,最后汇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是不可亵渎的,它承载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的思想潮流,印证了一代一代历史伟人的英雄碎片,警醒着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神经末梢。所以秉持严谨认真的责任心,拥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证精神已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另外文化的守护、传播、和弘扬,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都不能懈怠,应真正重视“文艺创作者”所蕴含的责任与价值,减少甚至避免传播传统文化时出现的“笑话和错觉”。
总之,西安地铁文化墙设计方“强调时空观的交错视觉表现”,大多扰乱了人们对历史时间的概念并且还误导了人们。
让历史细水长流,永无止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