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每周一文
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记忆——《一百个人的十年》阅读记

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记忆——《一百个人的十年》阅读记

作者: 大漠飞雪2015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01:38 被阅读410次
    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记忆——《一百个人的十年》阅读记

    历史,在百度百科里是这么解释的: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它有三个含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严格来历;3.过去的事实。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个人觉得冯老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虽然是一部纪实文学,但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本历史类书籍,算是微型断代史,是对一个大事件的记述。当然他记述历史的方式和其它史料古籍不同,在他看来,历史是活着的,他以文学的形式、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来记录文革这段历史。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但是又无法忘却,它已经深深植入一代人的心灵世界,甚至对他们的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于历史大事件,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

    对于文革这段历史,政府和个体在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提及,但是他确确实实发生了,而且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尽管这个历史大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几代人、多个群体,包括文化、科技、经济等方方面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是我们依然要正面和诚实地去面对,本质地去追求,科学地去认识,这样负面的历史才能成为未来有益的告诫,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冯老的这本书通过对一个个事件亲历者的实地采访,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群体心灵受到无法愈合的创伤。其实关于“文革”,之前读过齐邦媛的《巨流河》、章诒和的《往事不可如烟》,但是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更深:震惊、真实、荒谬、赤诚、心痛、欣慰。

    一、震惊

    为什么说震惊呢?因为在通过一个个亲历者讲述关于自己遭受各种肉体上、精神方面的摧残细节时,历史上的十大酷刑似乎重现,特别是六十三号监狱两个当事人的诉说更让人不可思议,例如灌屎尿、夹指棒、拧麻花、旱鸭凫水、肛门吸烟等等不可想象的残酷虐人手段,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各种想法设法、充满创意地迫害人无处不在等等,个人不仅仅是对新社会发生这样的事感到震惊,更是对人性的丑恶到极限感到震惊。人性之恶这一极被利用,做出的许多事情让每一位读者感到很不可思议。此外诸如普通人和红卫兵整知识分子,一百多个女知青被招待所所长、参谋长和团长诱奸等等,类似的事例在书中太多了,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二、真实

    这里的真实指的是书中细节描写的真实,因为在现在许多人看来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作者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录音、记录、整理来完成这部书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实实在在存在,尽管作者为了保护隐私省去他们许多信息,他们的叙说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对自己悲惨经历的倾诉,是想让后来人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黑暗的年代,他们许多人失去了亲人、身体残疾以及后来平反时的一些材料说明了他们的讲述的真实性。

    三、荒谬

    越是真实的越是让我们感到那个时代的可怕,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充满了荒谬。例如在《笑的故事》那一节中,讲述者的姐夫是一个孤儿,只是因为不会笑,笑起来很痛苦又吓唬人而被认为是对领导人的仇恨,于是反革命罪证这就有了。在那个年代,不管是所谓的红卫兵、还是革委会成员、还是普通工人,因为响应领袖的号召而想法设法找别人的所谓污迹、互相攻击,甚至莫须有、屈打成招、诱供的事例比比皆是,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经常发生。例如在《拾纸救夫》一节中,一个山村教师,就因为讲了歌颂领袖关于浏阳遇险的故事,被当做反对领袖而坐牢八年,家破人亡,成为千古罕闻的奇冤。看到《我不愿意承认我是牺牲品》那一节,我看到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情节,也看到了类似“造反有理”这样的荒谬理论。在其中一节一个大学生因为喜欢发牢骚说怪话而定罪现行反革命被枪毙,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估计被枪毙了无数次了。正像作者在有些采访手记后写的:畸形的社会,智慧也是畸形的;生活超出人的想象那部分就是荒诞;生活比荒诞的艺术更荒诞。

    四、赤诚

    那个年代,经历过国民党黑暗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之初前二十多年的许多人来说,对于国家、对于领袖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国家鼓励什么就做什么,领袖号召什么就做什么,从没有半点异念,例如“大炼钢”时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即使许多时候遭受不公的、非人的待遇也依然不放弃对国家和领袖的热爱和拥护。例如书中《搞原子弹的科学家》那一节中,讲述者为了在极其苦难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没经过选择,把自己的一切、一生全放在马兰基地,但是在文革中却将讲述者的“业务第一”、“质量第一”认为是对抗林彪的“突出政治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讲述者被抄家、受尽辱骂和训斥,即使是在免于枪毙之后还在想着技术问题,想着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类似的故事还不少。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想为国家干点事,但因干事而遭难,但是他们仍不忘报国之念。作者在后记写道:黄土地的悲哀,一边遭受践踏,一边依旧赤诚地风险果实。月亮发光只是为了证明太阳的存在,夕阳想用它最后的光照透这个世界。

    四、心痛

    这单纯属于个人感受,只是个人对书中所述的情感效应之一。书中每个人物的讲述,让我感受到一场运动对新中国建设的破坏之大,就像我们现代了解些许这段历史的人经常会说,如果我们不走弯路,不搞那场令人发指的运动,国家不经历那场浩劫、不发生那场悲剧,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人才资源就不会消失,许多人的命运也不会转向悲剧的人生,也不会成为历史进程的牺牲品。我们的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现在也许早已超越欧美,我这里说的只是可能。就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平时喜欢阅读的人,也许能够读到更加有价值的书籍,自己的父辈也许不用遭受那么多苦难。那场浩劫引发的后来平反及改革开放,让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文化发生了断层,或者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随之而来的就是道德价值观的低俗,还有就是八十年代末期的那场运动,包括七十年代末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觉得也和那十年的运动有关。

    10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微小不能再微小的水分子,但是在许多人的一生中却显得极为重要,作者采访的讲述者从8岁到50岁不等,有男有女,有小孩也有中老年人,有普通工人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十年浩劫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的冲击和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以致文革结束后许多人依然心理上不能消除对文革的恐惧,以致此后5-8年间整个中国社会依然留着文革的残迹,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其实,当下社会上许多现象,难道不是文革一部分现象的再生吗?

    五、欣慰

    虽然那段历史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记忆,许多人都不愿提及那份伤痛,虽然官方并未公布相关历史资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一批类似《一百个人的十年》这类文学作品的问世,一批批具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的出现,特别是2013年8月21日陈毅之子陈小鲁一篇自诉对北京八中老领导和老师们进行道歉的“文革道歉信”广为流传,还有就是宋任穷之女宋彬彬道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开始慢慢正视那段历史,逐渐解开历史尘封的记忆。上帝从来没说忏悔可以清洗罪过,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如果一声对不起可以消除伤害,那还要警察干什么。

    此外,令人欣慰的是在叶帅、邓公的领导下,这场历时十年的浩劫随着四人帮的灭亡而告一段落,特别是后来邓公领导的平反为许多人洗清了不白之冤,让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让国家建设重新走上正轨,我们现代人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法律只能惩罚罪恶,却不能医治受害者的心灵。

    六、思考

    虽然,十年浩劫已过去40多年,但是这段历史不能被轻易翻过,被忘却甚至避而不谈,就像作者所说的,关于文革,他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性的弱点,如人的自私、贪欲、怯弱、妒嫉、虚荣等被“文革”利用,人性的优点如忠诚、勇敢、纯朴、无私、诚实也成为“文革”推波助澜的动力?在人性的两极都被“文革”利用的同时,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所有人的高贵的成分都受到公开的践踏。二是为什么哪场浩劫中所有被伤害的人和伤害他人的人都是那场运动的牺牲品?谁也逃不出?在那个奇特的时代,任何人都是牺牲品。再比如,那场浩劫中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等,依然在当今这个充满利益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被表现、演释和“传承”吗?

    总之,还是那句话,不管什么样的历史,只要正面和诚实地去面对,本质地去追求,科学地去认识,这样负面的历史才能成为未来有益的告诫,成为我们自信的根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让历史的幽灵依然无形地潜在我们的血液里,在现实中时不时变相地发作。历史永远是活着的,有些历史顽疾犹如疾病一般,只有不断打针吃药才能不会发作。罪恶的结果永远没有句号,我们需要从悲剧的历史中获取真正的认知,警戒今天,告诫未来。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四日于值班室

                                    大漠飞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记忆——《一百个人的十年》阅读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bf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