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第29讲《整体诗性》中提到“读的太多的群体,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同时,读的太多时代,一定是创作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很喜欢这一句话,尤其是应用在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
不得不说,之前对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对陌生的,有了这几日的学习,让我从新认识了这门学科,不禁雀跃万分,就像朱熹《春日》中提到的“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次,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做出以下分享及汇报。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框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包括: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
在六大生活领域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贯穿始终,突出7大教育主题,既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主权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点
1、以儿童生活为线索架构教材
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辑展开。
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年段的安排,就是以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既有联系又有发展的问题为基础的。这样的结构处理,实现了教育主题前后衔接、螺旋递进。
2、以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
很多生活事件是儿童成长烦恼的话题,用同龄人类似的生活遭遇陪伴使用教材的儿童,一方面使他们明白,有这些烦恼与困难都是正常的,大家都会遇到;另一方面,通过生活事件中主人翁对烦恼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给使用教材的儿童以启示和引导。
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之间是一种双向对话关系,前者可以以自身遭遇为基础向后者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后者思考、体验自己的生活,后者也可以向前者倾诉、提问。正是在这种双向对话中,儿童得到了教育与引导,我们的教育目的得到了落实。
3、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课文
首先,作为“学材”的教材,体现、引导的是学生对诸多话题的学习、探究过程。其次,作为“学材”的教材,呈现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再次,作为“学材”的教材,体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其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尝试的方向与过程,有认知的提升,有体悟的表达与交流。
课本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教材和课文设计。首先,单元是学生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其次,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成,起到引入学习情景(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学习情景之中)、导入活动(通过正文导入一个学习探索活动)、活动之间的连接、过渡与转换(通过正文总结一个活动,然后过渡、转换到下一个活动)、观点的自然生成、思想的总结提升等作用。再次,不同类型的栏目就是学习活动本身(“活动园”“交流园”“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不同栏目,对应的分别是课内课外的合作活动、指向自我的反思活动;经验、观点、思想的分享、交流、碰撞活动;阅读、拓展活动等)。
4、追求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通过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提高认识的程度和学习的效率。比如,教材通过介绍民歌民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来学习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民歌民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就在生活中,离生活很近,离儿童很近,但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提高爱国教育的有效性,教材依据爱国情感发生、发育、成长的基本规律进行编排。在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国家概念,这时的爱国情感激发是从具体活动入手,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来展开;中年段则通过社会进步、交通通信等具体领域的成就来进行;到了高年段则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发,层层递进,自然生成,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材选取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同样采取的是“生活事件”的方式,即还原历史情景,走进革命领袖和先烈的生活世界,感受革命前辈和先烈作为个人的丰富情感和坚定信念。这样的教育便是真实的、动人的、有效的。
5、法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规则规范教育、基本文明素养的培养、基础性的道德教育,都可以算是“前法律教育”。之所以称这些教育为“前法律教育”,在于这些教育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但这些教育有法律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的严格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奠定基础。
三、运用教材我们如何教
我们在课堂上要把教材中呈现的鲜活的道德情境引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的儿童引向我们的儿童自身。《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借由这些图片、话题、事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提升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情感。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案例呈现完了以后,一定要问到“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你有什么想法呢?”“你怎么看待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把学生带入自己面临的考问中,而不只是做一个别人故事的旁观者。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教授哪个学科,都不可以出现“以己之昏昏,何以使人之昭昭?”教师不只是教学的执行者,也可以是课程的设计师,对于教材中一些无法兼顾城乡差异、地域差异的地方,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开发更符合本地、本校、本班的课程。我们要有尊重教材的意识,也要有活化教材的底气。底气从哪里来?自然是来源于深厚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不断求索的专业成长。所以说,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如何更加专业呢?第一,我们要充分认识课程的意义,把她当成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专业去投入;第二,我们要致力于如何基于学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需要设计、组织学习活动;第三,我们要思考教材中已经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如何“校本化”“班本化”;第四,我们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即由讲授者、说教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辅助者。
四、我们的变革
新的学期,我们的课程将实现专人专职,每周两课时,可见我们教学变革之决心,如何实现打通《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督二脉,我们的学习与研究刻不容缓!
我们的学科教学应该呈现明显的学段特点。
首先,从课时上,低年级段可采用30+30分钟的教学模式,中高年级段可采用2课时连堂完成一周教学的模式。本学科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这样的课程时长既保证每周两个课时,还可以让学生没有间断性,不会对内容有所遗忘。
其次,从教材特点上,低年级段重在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和完整性,尤其是几乎每课都会出现的省略号式留白,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的形式,用完整的话术进行表达,并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改;另一方面低段教材的绘本故事,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从中悟出道理。中高年级的教材涵盖栏目增多,我们在教学之初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栏目所指向的应该是合作、反思、还是阅读、拓展等;另外中高段的课本中出现的问题式导向增加,我们要紧密结合单元目标,通过单元内课程的逐步深化,让学生有整体的概念,能够根据课程的深化,做出反思、总结和给出合理化建议。
再次,从关注学生生活和学生发展的特点上,低年段的法治教育更多体现为规则教育,为今后的法治教育打好基础;中高年段的法治教育则是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条文,并通过这些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相应地,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需求出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而对于法治的学习,也是我们教师的薄弱项。
最后,从课程设计上,低年级段应侧重学生兴趣,再明确课程目标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点,引导或帮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从中所得。中高学段应侧重教材知识的充盈,教师备课或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多考虑学生的获得性,实践性,尤其可与班主任做好沟通,进行适当的户外体验。五上《语文》习作中写给父母一封信,内容涉及与《道德与法治》五下《我们一家人》中《读懂彼此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学会回忆生活,反思生活,最后达到指导生活,这也正是我们一堂成功的德育课的内容。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因此,对这门学课还是很浅薄,但我们不能停止对着门课程的学习与探究,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学习这门课程中来,因为你会发现这门学科既有趣味,更有意义。
假期的学习,让我明白:一个真正有魅力的教师在成就他人之前应该先成为自己。如果人们只是盯着地上的六便士,那么教师就要引导人们去看看天上的月亮;如果学生目之所及都是生活中琐碎繁杂的“苟且”,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诗与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