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这是为万千读者所熟知的《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双水村的孙少平和孙少安的故事就此展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efeede3b09f8fea8.png)
《人生》发表了之后,路遥闻名全国。可是他却不喜欢顶着著名作家的名头去到处开会、参加活动,更想写一部长篇巨著,超越十三万字的《人生》,来给自己四十岁的人生一个交待,完成少年时的梦想。
于是,他计划花六年时间来完成这个想法。
他要写1975年到1985年的故事,要反映十年来的社会巨变。为了写好这部巨著,他花了三年时间做准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df570116a4b07dd9.png)
起先,他阅读了近百部经典的长篇小说,许多大部头都看了多遍:《红楼梦》三遍,《创业史》七遍。他要从这些伟大作品中学习他们的结构、技巧。
路遥说:读书如果不是为了消遣,那是很熬人的。
除了参考榜样小说,因为要写现实主义作品,他还要对各类知识有所储备,于是他又找来各行各业的专业书籍学习,以免在写作时犯下常识性错误。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b95d7b0793ff32bd.png)
比如孙少安是双水村的生产队长,他绝对不可以弄错各种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时间。所以孙少安背后的作者路遥,学习了农业、林业、商业、养蜂、养鱼、施肥、历法甚至土壤改造等专业知识。
看书之外,路遥还翻阅了十年间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地区报,把两手手指磨得能见到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不得不用手掌与手腕相接处来翻页——这样几个月阅读下来,虽然经历了极大痛苦,但也让他知道十年来发生的几乎所有大事,即使不能详细写出来,也能很快的找到。
光阅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去观察生活。路遥说,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1afea0c40a46cf3f.png)
乡村城镇、学校机关、工矿企业,他都去体会各类人的生活状态,他要弄明白某一种作物成熟时另一种作物生长到什么阶段,陕北各地的民风民俗民情、婚丧嫁娶规矩——作为一出大剧的导演,就要事无巨细的注意到每一个细节。
这样的准备工作,他做了三年。而真正的小说,还一个字没有写出来。
时间过去了三年,计划的六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路遥才开始正式下笔写出那段故事。可是,万事开头难,这样一部书的开头该怎么写?路遥又陷入了困境。
因为准备的时间太长,经历的事情太多,储备的知识太丰富,一时间他竟不知道如何下笔,他迫不及待要把内心中的激情倾注笔端,去展开那幅包罗万象的画卷。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写了好多开头,都不满意:“一页写完,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
只好撕掉重来。写了一页又一页,除了在纸篓里堆积了废纸,脑子和纸上仍旧是一片空白。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1f757cb5af367e65.png)
这样写了撕、撕了写,实在写不出来就在屋里转圈走,一直过了三天。
三天之后,他才想起来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他要写的是三部书,“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
他终于写下了那段平静的、经典的开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3718634/3fb51adc076d814f.png)
正是这段平凡的开头、平平常常的日子,展开了那个给无数经历苦难的人带来力量的平凡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