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九时许,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肖文飞主讲的“破解笔法的千古奥秘”书法专题讲座在浦江县文化馆举行。此次公益讲座,由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浦江书画院承办,吸引了浦江数百名书法爱好者前来听讲,让浦江书法界人士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反响热烈,令现场听众如痴如醉。
此次书法专题讲座的主讲老师肖文飞教授,从事向联合国非遗机构申请报告的撰写工作,长期致力于中国书法的一线教学,深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此次由浦江书画院院长金良吉联系接洽,受浦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邀请,来到浦江文化馆,为“书画之乡”浦江的书法爱好者们,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书法教学培训课。肖文飞教授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解书道笔法的精彩奥妙,不仅让书法爱好者们能够正确把握书中笔法的本质,而且让大家触碰到了中国传统书法神韵的核心所在。
笔墨线条是传统审美的核心
讲座一开始,肖文飞教授从中西绘画不同的审美体系入手,通过梵高画作与王冕《墨梅图》中线条功用不同的对比来说明。他说,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线条不仅是勾勒物体的“结构线”,线条本身的笔墨意味更是审美的重要对象。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线条还被认为,能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格,乃至本人的生命状况。
随着对线条笔墨意味的探讨,肖文飞教授开始讲解笔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他不仅列举出古代书论笔记中所提的蔡邕石房得笔法、钟繇掘墓获秘笈、王羲之受飞鸟赐书……之类的神秘故事,表明了“笔法”在传统书法中有着神秘化的趋势,被人看为平常人不可得知的神圣奥秘。
同时,肖文飞教授以古代著名书法大家学习笔法的真实故事为例,如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得草书之神,黄庭坚从“船工荡桨”中获书法之道……以此来说明,笔法本身确实有一定的规律,需要潜心探究才能获得。
笔法的本质:让墨液顺流到纸上
肖文飞教授引古论今,以名人典故激发起了现场听众内心对笔法本质的好奇与探究。进而开始解释中国书法的奥秘实质,即笔法的本质乃是对毛笔笔峰的“解结”。肖文飞教授运用物理学规律分析笔法的本质,就是如何保持墨液通过笔间毫毛渗流到纸张的通畅,否则毫毛打结写出的线条,就会给人单薄无力的感受。
以输液滴管为例子,肖文飞教授说明了毛笔笔锋保持圆锥状的“中锋”,正可以使得墨液最顺畅地到达纸面,从而让书写出的线条呈现“圆、厚”的最佳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书法线条的优劣,肖文飞引进墨液在单位纸张面积中的含量这一“墨密度”的概念,向听众解释了书法中的“圆”是线条中间的墨密度最高,“厚”则意味着书法线条的墨密度均匀分布。
通过墨密度这一概念的引入,“中锋用笔”为何在书法中具有关键地位的原委,也就昭然若揭了。肖文飞教授也对比中西绘画中对物体体量的不同表现方式,说明了书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影响。西方绘画以物体的光影变化来表现物体体量的不同,从而带给人视觉上的立体表现。而相比之下,传统中国画中用笔锋阴阳的不同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因为中锋与侧锋的不同用笔,会出现不同墨密度的线条,从而产生画面的变化。
中锋用笔:驾驭毛笔的理想模式
既然明了书写笔法的本质,如何在书写中保持“中锋”状态也就正是书法水平高低的技巧所在。肖文飞教授谈到“临帖”这一个书法学习的基本途径时,将之比拟为“刑侦破案”一般,古代书法家的书帖恰如“凶案现场”,有书写经验的学习者就能透过书帖上存留的线条痕迹推导出书法家当时的运笔状况,通过模仿、学习古人的运笔方法,从而学会正确的书写技巧。
在书写技巧的学习当中,不违背毛笔本性的“顿与挫”、“侧入中行”正是线条书写的紧要之处。肖文飞教授说,柔软的毛笔在纸面上的运动轨迹,好像高速的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正确的驾车,必然意味着车辆在道路上安全、快速地行进。同理,“中锋用笔”也就是让墨液顺利通过毛笔地流淌在纸面上,并且使之呈现的轨迹符合审美规律,其实也就意味着毛笔的运动轨迹符合最有效率的物理学规律。
肖文飞以“捻管转指”与“换锋”两大书写技巧为例,说明这是毛笔在书写弯、折、撇、捺时经常运用到的方法,目的也正是为了前面所说尽可能的保持“中锋”。另外,关于提按与绞转两种不同的毛笔弯折方法,则更像是新司机的分解步骤与老司机“玩漂移”的区别,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结语
在讲座的最后,肖文飞教授也说到完全使用“中锋用笔”的书法是不存在,那只存在于“悬笔不落”时的内心构思中。毛笔一旦落下,在书写运动之中侧锋必然会出现。因此,著名的书法家,也不是不用侧锋,只用中锋的,而是以中锋用笔为“中道”,在书写出现侧锋之后不断回到中锋执笔的状态。正是所谓侧锋之妙,在乎阴阳不离乎中;中锋之意,在乎八面可出锋。
讲座结束后,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胜利总结陈词,高度评价了肖文飞教授的讲座,认为此次讲座不仅向浦江书法界人士阐述了笔法的奥秘,更是激发起大家对书法学习的热情,让浦江书法爱好者对笔法技巧与书法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