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寻宝者思维?
生活中的确有大量工作需要拥有优等生心态的人去做。如果你是客机飞行员,你必须把每一趟航班都飞好,不容有失;如果你是老师,你得把每堂课都讲好,善待每一个学生;如果你是厨师,你得尽量在每道菜上都体现出高水平。
优等生思维其实是职员思维,抱着这种心态工作,做的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或必须干好的事。
那如果现在你不知道该做哪件事,不知道做每一件事的后果会怎样,比如你是一个企业家、投资人或者领导者,你得从一大堆可能有好处的事情中挑选几件,这时候用职员思维就行不通了。你需要换一个系统,把职员思维换成我说的第二种思维——寻宝者思维。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投资组合有强烈的“长尾效应”,往往你投的项目大部分不成功,但有少数会极其成功。几乎你所有的收益,都来自那些极其成功的项目。这个效应就是投资中的“二八法则”。而且这里说的“投资”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股票交易。
寻宝者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广撒网。你估计这一片矿山中可能有宝石,但你能只探索其中你感觉有宝石的那个地方吗?你能只买你感觉有宝石的那个坑吗?你必须把这一大片地方都开采了才行。足球学校、明星经纪、版权代理、IP改编,这些行业用的都是这种思路。
你可能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敢打赌,你一定低估了这个效应有多强烈。比如风险投资,我们假设你投了100个项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其中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合作基金会的合伙人、专栏作家摩根·豪泽尔在《金钱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一项研究,统计了从2004年至2014年的2.1万个风险投资项目,结果发现:65%的项目是赔钱的;2.5%的项目增长了10~20倍;1%的项目增长超过20倍;而有0.5%的项目,也就是说2.1万个项目中有大约100个,最后赚了超过50倍。
这才是风投的真实情况。你想抓一个能赚10倍及以上的项目,概率只有4%。万一你运气不好,正好错过了那几个特别成功的项目,你的风投事业就会惨败。当你看到别人一个项目赚了几十倍的时候,你得知道,他别的项目可能都赔了。
那你说,风投的风险太大,不投创业公司,只投那些成熟的、已经上市的公司,行不行?情况其实差不多。成功上市并不能让一个公司从此长治久安,该失败还是会失败。J.P.摩根资产管理公司选了3000家优秀公司,做了个“罗素3000指数”,统计从1980年到2014年这些公司的表现,结果是:其中40%的公司市值下跌超过70%,而且再也没有缓过来,等于彻底失败了;几乎全部罗素3000指数的收益,来自其中7%的公司。这是同样的故事:极少数特别成功的公司,给你带来所有的收入;其余的要么不挣钱,要么赔钱。请注意,这3000家公司都是优选出来的,却仍有这么高的失败率。这个高失败率可不仅限于新兴行业,高科技公司的失败率是57%,电信公司的失败率是51%……就连那些最稳定的,从事电力、供水、交通的公用事业公司,也有13%的失败率。
所谓失败,其实应该叫尝试。
你就得广撒网,多尝试,扩大搜索范围,不怕浪费时间和金钱,才能确保找到最好的那几个。如果你只想做对的事,做被历史证明可行的事,你的路会越走越窄。
要抓住好东西,往往还意味着出手要快。有时候不能想太多,不能指望谋定而后动,而应该“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你不能等着好东西来找你,你得主动去找它们才行。就像打游戏,玩家到任何地方都要先搜索一番,看看有没有宝物。
这不仅仅是投资的事儿。一部小说好不好看、一个游戏好不好玩儿,有时候就取决于其中有没有宝物。真正的宝物往往不是一分钱一分货买来的,而是你搜寻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