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死离我们很远,突然间碰到这种事情时没有一点点防备,只能是被迫着接受这种成长的经历。
龙应台这本《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谈到她对于她父亲的走这一课,是毫无准备的当头棒喝,而她的小伙伴在人生中因为家中有各代老人,或者家族里也有,所以可以因目睹而理解,可是我觉得就算经历过老一辈的人走的事情,也是当头一棒的,我感觉自己对这方面还是不熟悉,也不想熟悉,
爷爷在我老妈嫁过来之前就走了,熟悉的外公、外婆走的时候都是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的,只记得外公突然的离世,妈妈红着眼睛回来的场景,实际上我怕,我怕这一天的到来,讨厌生死不由你的感觉。
后面看到这本书中安德烈(龙应台的大儿子)说的这段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特别是刚好打电话给M,知道她爸爸突然就中风走了的时候,她只是比我大一点点而已,她爸爸才60出头而已,这对她来说是非常突然的,很措手不及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是非常无奈的事。
龙应台的父亲是在特殊的年代,而且相当于被迫离开家乡几十载,那一代是经过动荡不安的,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让他们对生活即使是变好了,也是小心翼翼的,还有思乡之情是有各种原因的,想念自己来不及道别就跟自己家里人几十年不见,甚至那是最后一面了,提到自己的母亲会哭,一个80多岁的老人哭得那么后悔,就是因为内疚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家里人,像我们这代人怎么可能懂这种感情呢?就算是设想也只可能是自己的自以为是吧了。
墓地的意义
之前设想过自己死了后埋葬在地里,感觉还不如撒了骨灰到海里就行了,可是,回想我们小时候去扫墓的情况,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有共同祖先的可以一起集着去扫墓,还有知道曾经自己的祖先的事情,
这相当于传承吧,如果不是有坟墓的存在,我想我真的不知道我们加和另外一家是同一个爷爷的爷爷呢,以为只是同个祠堂而已,瞬间又觉得亲近了一点,最会记住的应该就是自己的父母之类。
我看到我一个同事,他每到他父亲去世那天都会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他父亲,还有告诉他3,4岁的儿子,你爸爸的爸爸当时跟你去哪里玩,而且你的名字就是他起的哦,他说如果连我都不记得他了,还有人记得吗?也是他时常想起他的父亲,但是每年到他父亲走的那一天,他的感触特别大,会回忆起自己父亲的事,而且说趁着自己能想到平生自己父亲的事情,就记下来吧,对整个人类来说,个体是微小的,可是对自己熟悉的人来说,他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关于生死类的话题,还有关于战争类的话题,都是我不想接触的,所以看书,看电视我都不想看民国时候的,因为觉得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平的事情太多了,多替他们不值,经常想假设如果他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多好。
随手写的,混乱得不得了,各种感想。。。
今天是日更第19天,我是柳彤,我为自己“带盐”,你们带菜就好,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