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需求】
我猜,你其实早就知道(或者“知道过”)这个答案,只不过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关于“刚需”,我们至少提到过两次了)。
【千万不要以为价格和成本直接完整相关,其实它们只是间接部分相关。】人们出钱购买一个产品,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那个产品的制作成本有多高。假设你有一个产品,在我购买它之前,你的一切成本都和我无关,你的情怀也和我完全无关;我不会用你的成本来衡量我应该用多少钱购买,衡量我该用多少钱购买的主要标准实际上是我的支付能力——依然与成本无关。另外,如果我是为了情怀而掏腰包,那么我的支付行为应该称为“捐赠”,而不是“购买”。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的绝望其实都有一致且清楚的解释了。
——天呐,我这么努力,我这么勤奋,可为什么这么惨?!
也许很无情,却是事实:这个世界不需要你。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也常常是“一不小心就忘掉的最重要的原则”。
【你如何才能变得更值钱呢?】
【答案很简单啊——称为一个真正用用的人!】
刚才提到这么一句话,你可能没太注意:
【与这个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现在你反应过来了吗?为什么少数人明显比大多数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高出很多?解释很简单:
【他们与这个世界有更强的联系】
更为清楚且深刻的解释是:
【他们身处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们】
那个世界更需要他们,于是。那个世界会自然而然更重视他们,甚至不惜高估他们——就这么简单。
被真正需要是很难的事情,否则为什么绝大多人都不做到呢?只要做到被真正需要,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都可能因此烟消云散。
你给老板打工,如果对你的老板来说,你在给他打工的人里面是最有用的那个,那么你的收入、待遇最终一定是最高的——跑不了。你谈恋爱,如果对你的恋人来说,你是最有用的那个(而不是肤浅地“觉得最重要”),那么他就不不仅是“爱你”那么简单了,他最终一定会“离不开你”——跑不了。你做产品,如果对用户来说,你的产品是最有用的那个,那么你的产品最终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跑不了。看看QQ、微信、支付宝就知道了。为什么它们在移动端用户数量最多?因为对那些用户来说,【它们最有用】——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反应过来,明白原来真正决定价格的是需求,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你需要为之努力的完全是另外一个方向。
在我个人的世界里,我对这一点极为清晰(也可能是更为清晰)的感受。前面提到过,我天天琢磨自己写的东西对别人是否真的有用,其实就是“需求决定价格”这个价值观的彻底实践。
对我的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我花时间、精力甚至花钱读到的东西,最好是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变化(这是“有用”的另外一个说法)。别说修辞了,有时为了达到“真正对读者有用”这个目的,我连传说中必须要有的“简单清楚的结构”都放弃了,且不惜付出被认为“啰嗦”、“重复”的代价——因为有些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通过反复陈述才能说清楚,从而让读者弄明白、做的好。
让我们稍微聚焦一下。先聚焦到自己的生活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身边的人(准确地讲,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真正需要。
那么,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一下:
<>它们真正需求的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人吗?
<>如果我能,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吗????
……
你有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过这些看似简单甚至很多人干脆认为“没必要”的问题呢?事实上,很多人(其实是绝大多数人)从未认真思考过。他们只会在被告知自己不被需要的时候恼羞成怒,却从来不知道症结在哪里。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挺深刻的。很早我就知道所有“有趣的人”都是被需要的,可当我认真问自己:“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这个需求吗?”我得到的答案是:“真的未必。”转念想想,“做一个被认为有趣的人”和“自己活得有趣”真的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不仅如此,为了做到前者,后者还常常要受到损害。对我来说,这多少有些得不偿失,所以我早早放弃了这个方向,然后“瞬间”发现,原来有很多人特别擅长“被认为有趣”。如果这世界真的需要他们,那么已经存在的“他们”也足够多了,多我一个根本无所谓。于是,我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比较合理了。
还有一点就是:从“需求”出发,不管是“真的需求”,还是“觉得需要”,我们都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更多真相。
比如星座,在作者看来没有必要。没用。但是对很多人却很重要。这个现象清楚地告诉我:无论我如何作想,星座这个东西还是很大需求的(不论是真的还是伪需求),所以,我即便不相信星座,也没工夫“讨厌”星座。
这种思考的结果,通常被含混地描述为“有修养”。对这个世界越清楚的描述就越有指导意义,并能让我们有所依据地做出判断;而那些含混的描述,常常让我们“不知其所以然”。有了这种清楚的描述之后,我们就很容易显得“有修养”了,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的“需求”是我们的,别人的“需求”是别人的,我们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不仅不一定相同,也常常没必要相同。于是,我们没必要把时间耗费在这种“必然的不同”上——随它去吧。显然,这种选择不需要耗费多年就能“修炼”出来的,不是吗?
拿出你的常用的本子,写下一句很朴素的话: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我们已经讲过,“最被需要的”实际上总是被高估——这是几乎永恒的现象。
哈哈,作者的例子老贼了。虽然我教的是阅读和写作,可我写的是词汇书——你现在很清楚我当初是如何选择的了吧?
人们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你要深入思考的,不仅是站在对面的某个人会怎么思考,而且至少是“这一类人会如何思考”,甚至是“大多数人会如何思考”。毕竟我们刚刚讨论过:这世界主要由人构成,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马克·吐温说得好: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以上,thanks!
静坐。给地球母亲的冥想√
最后一轮感觉到蝙蝠的痛伤心。流下眼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