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尽心下》36:虔敬心

《孟子·尽心下》36:虔敬心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2-02 12:26 被阅读0次

    《孟子·尽心下》36:虔敬心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皙在世时特别喜欢吃羊枣,他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人再也没有吃羊枣的心了。公孙丑问:“精心烹制的烩肉和羊枣哪一个更美味?”

    孟子说:“精心烹制的烩肉当然更胜一筹!”

    公孙丑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在父亲死后不放弃父亲所喜欢吃的脍炙,而对食羊枣有不忍之心?”

    孟子说:“精心烹制的烩肉是所有人都喜欢吃的美食,相对而言羊枣是曾子父亲曾皙独特的偏好。关于这一点,就像人避讳尊长的名而不必避讳尊长的姓一样,因为姓是所有人共有的,相对而言,名是尊长所独有的。”

    做学问,先要有虔敬心,没有一个虔敬心,便失去了方向。

    孔子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之“好”便是孔子的虔敬心,正因为这个“好”,才会“敏以求之”,才会孜孜以求,最终成为一个好学的人。

    孟子讲“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只有对古已有之的文化法度,怀有虔敬之心,才会在认真实践的过程中去体悟它的合理性,也只有这个“虔敬心”,才能让我们用“古之制”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眼下的问题。

    要时时心怀这个“虔敬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这番对话,几乎涵盖了“虔敬心”需要经历的各种“考验”。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反差

    羊枣是一种小众的水果,是一种柿子树的特殊产物。黑色,小如羊屎球,与葡萄干或柿饼之类的果脯类似,老年人普遍会偏好这一类的食品,曾子的父亲曾皙就特别喜欢吃。很显然,这种半成品的水果并不常见,所以,曾皙食用这些水果时,会有特别的情味伴随其中。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这件事儿,对于读书人而言,多是间接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公孙丑的直接经验是什么?一是羊枣和脍炙的味道,相比较而言,公孙丑当然认定精心烹制的烩肉美味程度超过羊枣。二是在肉制品并不充裕的时代,老人如果不食肉便不会觉得饱,曾子一门三代,有用肉孝养父亲的传统。

    从直接经验来讲,脍炙的美味程度超过羊枣,曾皙也喜欢美味的脍炙。从间接经验来讲——“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很显然,公孙丑不明白曾子为什么不因为怀念父亲而放弃脍炙,而是放弃了羊枣?

    与其说公孙丑是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冲突中产生了疑问,不如说他是在质疑曾子“不忍食羊枣”这件事,质疑曾子的孝亲之举。

    二、细思量还是盲目信

    面对公孙丑的质疑,孟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孟子指出,脍炙为人人所爱,而羊枣是曾皙独特的偏好,就像避讳尊长的名而不必避讳尊长的姓一样。

    孟子对于公孙丑质疑的回应,客观来讲,讲的都是台面上的话。

    曾子之于曾皙,是出于虔敬心的。孟子之于曾子,同样是出于虔敬心的。公孙丑之于曾子,缺失的不是什么道理,而是这份虔敬心。

    真正让曾子“不忍食羊枣”的,是每每看见羊枣,便想起父亲曾子吃羊枣时的音容笑貌,是别人无法感受和体察的睹物思人。

    没有这份虔敬心,便不会有细思量,自然也就不会有同理心。

    是细思量还是盲目信?没有虔敬心,便没有真学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尽心下》36:虔敬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se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