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定义,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的自由时间的集合体,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我们发朋友圈,发微博,玩论坛,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都是在利用我们的“认知盈余”资源。
“认知盈余”的本质是,如果把人当成一个有限社会资源的集合体(时间,智力资源),在传统媒介时代,这种资源在投入到谋生目的之外的剩余部分大多用于个人娱乐消耗,而在网络媒介时代,剩余资源通过群体协作和个人行为聚合汇集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进而创造出丰富的文明成果。据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约为2000亿个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所需要的时间。
正如罗胖在一场演讲中提到,未来消费升级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并引申出一个新概念:国民总时间。以前单纯的盯着电脑看视频自娱自乐变成边看边留言并分享内容。几乎消耗同样的时间,做着同样的利己性娱乐行为,前者就是纯粹的“时间盈余”,后者就进化成“认知盈余”了。
什么导致了认知盈余?
工具赋予了可能性
虽然任何人都能拍照片、写文章、创作歌曲,但在10年前,我们无法让创作出来的东西广泛流传。向公众传递信息是一件公众无法做到的事情,由于缺少彼此轻易就能发生联系的能力,我们创作的动机都被压制住了。
而现在呢,我们随手拍的任何东西,可以即时上传到网上,被无数网络用户所浏览。据报道,微信朋友圈日上传图片10亿张,视频播放20亿次。借助技术的发展,原本只能在单向公共媒体和双向个人媒体间进行的选择,如今扩展出了第三个选项:从个人到公众的可延展的双向媒体操作。各个群体可以在像广播一样的媒体环境下交流对话。
多年来人类少有动机上的变化,但是机会总是随着社会环境或多或少发生着变化。在机会变化小的世界里,行为的变化也就很小,但当机会有了大的变动,行为也会随之变化,只要这个机会诉诸了人类的真实动机。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无酬劳的动机
人类的动机并不纯粹是附加性的,为了兴趣而做事和为了报酬而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对外在动机来说,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不在于行为本身。
自主力和胜任感
我在字幕组的那一年
大二那年,突然闲下来的时光异常空虚,我每天不停地刷各种美剧和原声电影。突然有一天, 我好奇这些电影字幕是怎么做成的。于是去网上搜“字幕”,却意外看到“申请加入字幕组”,我按照论坛给的联系方式,发了邮件。很快,版主就联系了我。然后给了我一套试题,有听译,英翻中,还有脏话翻译,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套做下来感觉蛮有意思。没过几天,版主通知我考核通过了,于是把我拉进了字幕组群。刚进字幕组,每个新人都会被指派给一个师傅教你如何使用制作字幕的软件,怎么调整时间轴。那段时间我学习热情高涨,彷佛进入全新的探索世界,平时做观众时的诸多疑问一一得到解答。
在制作制作字幕的过程中,字幕君能够自主决定该做什么,怎么做。另外,参与挑战的过程是一笔很可观的学习经验,接手一项过于庞大繁复的工作可能会让人泄气,但接受一项过于简单、毫无挑战的工作同样令人感到无趣和无精打采。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当工作处于能力范围边缘时。“我自己完成了一件不错的事情”的感觉总是比“请专业人士替我完美地完成了这件事”的感觉要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同样的,一份关于电子游戏的研究表明,最吸引玩家的并非游戏中高仿真的画面和暴力场景,而是玩家在精通这个游戏后能够控制并胜任它的感觉。
成员资格
2014年8月19日鹿晗获单条微博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称号,推动了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鹿晗的百科词条浏览次数已超过2亿,百度贴吧粉丝活跃度均排在第一。
非鹿饭的人群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鹿饭们这么狂热的行为。除了个人动机,还有一种成为团体中一员才能感觉到的动机——社会动机上。社会动机划分为宽泛的两大类:一类围绕着联系和成员,另一类则围绕着分享和慷慨。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定数量渺小的工作积累而成的,而粉丝集体行为的成就提供了一种激励,使他们完成某项工作并非是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完成,而是因为他们明显对组织存在价值。人们具有做某项具体工作的动机,而不是作为普通志愿者去做任何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
业余动机和公共规模
帝吧FB远征全程回顾:所到之处 寸草不生 2016年1月20日,这一个或将被历史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据说有2000万中国年轻人开始了一场翻墙的网络远征,目的地美利坚的Facebook,对象是网络“台独”…
一项活动的高门槛会降低参与的人数,而在大规模协调上的障碍也极大程度地将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区分开。将群体组织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极其困难,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就需要专业的管理了。而现在通过一些工具,能让团体中的人们彼此取得联系并分享思想和行动,于是就能看到新的大型、公众的业余组织。
放大渴望的反馈循环
距离我简书开始#每周一本书#读书笔记系列已经快1年了,如果只是作为笔记放在自己电脑中,那么阅读对象只有我自己。可是放在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便给了他人了解我的一个窗口,也给了自己写作的反馈,即使批评的反馈,也能让自己兴奋,因为,起码有人对你有兴趣,一种认可。社会化媒体会把发现成本降到低点,网络途径允许你在任何时间寻找到世界各地同样兴趣爱好的人。
如果内在动机存在于人性之中最基本的部分,满足内在动机也会使我们得到满足,那么满足那些动机所使用的工具就应该被推广。特别是如果社会化媒体在较低的成本下为创造和分享提供了一个平台,那么即使满足感只持续很短的时间,参与活动给内在动机带来的回报应该会增加。
认知盈余能做什么
人人都怀有内在动机,希望能有所作为,因为做事情既有收获,又有乐趣。新的交流和分享工具的诞生,让我们更加沉迷在这些动机里。然而,方式和动机并不足以解释我们的认知盈余正在衍生出什么新用途。仍需要机遇,即能将我们的能力实际运用到协同参与中的机会。
创造机会
要想让这些盈余的自由时间变得有用,就必须把所有人的时间都结合起来。同时,只有在适当的机遇来临时,这一切才可能被付诸实践。
因为我们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去做事情,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要想从共享的自由时间和才能中得到任何东西,必须彼此协作,利用认知盈余并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堆积。
我们需要给彼此创造机会,否则人人都不会有机会。
创造价值
如今,信息全球可得,可被无限复制,且边际成本为零。因此,每一种曾经依赖于市场定价的传播模式如今都有可供开放分享的替代品。这种变化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数字网络让分享变得廉价,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了潜在的参与者。
维基百科设想将所有人花在维基百科上的时间总数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将对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处编辑,对每一次编辑的讨论,包括用维基百科上现有的任何一种语言完成的,时间统统加起来,截至我跟电视制片人说话的那一刻,大概代表了一亿个小时的人类思考。
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可见的行为,对于共同目标的可靠承诺,以及成员们对不轨行为进行惩罚的能力。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面对同等目标时,占有最大份额资源的人可以在经营资源和惩治违规方面,做得比市场和政府体制还要好。
社会感染
巴基斯坦三名年轻人,厌倦了国家的政治分歧和政府无法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无能。他们受到十年前在街头抗议政府干涉巴基斯坦最高法院的律师们的启发,决定动员人们上街清理垃圾。起初,当地居民和生意人只是旁观,随着“负责任的市民”反复出现,当地人也逐渐加入进来。这些新加入的成员,反过来又帮助他们把行动扩大到城市中其他的市场里去。这些“负责任的市民”不只在清理垃圾,他们意在将积极的公民参与展现给自己认识的人看,这些人再展现给他们认识的人,如此一层一层传递下去。
互联网成为一个制造机会的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省钱省力的方式,为小团体创造新机会,同时还向史上最大规模的潜在参与者宣传这些机会。如果有了社会感染,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可以在陌生人群中引起社会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