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阅读
毕飞宇、张同道 你永远要写可以成立的小说
选自《读库1803》,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实力阅读
邓一光 金色摩羯
选自《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
林 森 海里岸上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计文君 婴之未孩
选自《十月》2018年第5期
阿微木依萝 影子商店
选自《作家》2018年第10期
马 南 跟踪者
选自《小说月报 · 原创版》2018年第9期
读大家
西 渡 穆旦《诗八首》: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
选自《读诗记》,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7月版
作家记事
李 娟 我记忆的碎片,我指间的宇宙
选自《西部》2018年第5期
刘 汀 人到中年,潮到岸边
选自网易 · 人间
锐阅读
大头马 搁浅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9期
潮阅读
“匿名作家计划”二题
选自理想国|《鲤 · 时间胶囊》,九州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八方阅读
(中国台湾)林立青 做工的人
选自《做工的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3月版
《中华文学选刊》2018年第11期,11月1日出刊
本期看点
主编阅读
你永远要写可以成立的小说
毕飞宇、张同道
选自《读库1803》
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读库1803》
这是张同道老师所做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访谈记录,我感觉它更应该以文字的方式被保留下来,与大家分享。毕飞宇具有难得一见的坦诚和精准表达能力,在这篇最鲜活、本真的访谈中,一个作家的心灵成长史呼之欲出。在编辑过程中,我若干次忍住要和毕飞宇老师起身拥抱再喝杯酒的冲动,尽管和他素不相识,但感觉已经和他成了灵魂上的朋友。“来,走一个。”我端起想象中的酒杯,向虚空中那个白牙闪光、眼睛也闪着光的人说。
——著名出版人、作家张立宪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本文节选自记录片《文学的故乡》访谈记录稿《毕飞宇和他的王家庄》。
△毕飞宇
△张同道
张同道:你在南京时期的写作最努力,花功夫最大。
毕飞宇:写得最苦的时候,就是在处女作发表之前。我知道自己一定会有作品发表,但这一天到底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实际上中学阶段我也写,那毕竟是玩,主要还是要上课、学习。大学毕业那就不一样了,基本上就是你选择了一个职业。虽然那个时候我的职业是教师,但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未来要干什么。你都已经工作了嘛,再做什么事情,那一定是和你未来的一生紧密相连的事情。最痛苦的就是这个阶段,永远没有机会。每次投稿的时候,我都把投稿的日期记在我的笔记本上。没有一天不等。
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当教师的时候,在我的作品发表之前,我没有一天不去期刊室,没有一天不去传达室。去传达室总希望得到一个好消息,得到一个录用通知。有些稿子被退回来了,有些稿子没有退回,我就不死心,总怀着幻想到期刊室去,把我曾经投过稿的那个刊物拿出来,万一打开来,上面有我的作品呢。总有这个梦,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张同道:绝望吗?
毕飞宇:不绝望,从来没有绝望过。它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摘自《你永远要写可以成立的小说》
△插画:吕桂洁
实力阅读
金色摩羯
邓一光
选自《特区文学》2018年第5期
△邓一光
△插画:吕桂洁
倪小萱是摩羯座,说到工作宫,土星整年都在本位,运势波澜起伏,会频繁调整工作方向,春夏间还有身边小人暗算,不知是否和人才培养计划有关。早上组长隐晦地表示,权益组织对《劳动法》落实情况监督得狠,公司严格控制加班,想加班必须申请,层层批准,排队上岗。倪小萱无法确定组长这话是不是冲着新入职的人说的,要这样,注定会有一场残酷大战。她暗下决定,不管遇到什么,今年的幸运贴咬死四个字,“愈挫愈勇”。她相信自己会笑到最后,哪怕之前大哭三百场。
——摘自《金色摩羯》
海里岸上
林森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林森
想写大海,是心存很久的执念了——我写过一些小镇上的人、写过一些距离小镇很远的故事,但作为写作者,在熟悉的领地内挖掘那些熟悉的呼吸声,固然安全而稳妥,可还是想象着孤独一人,闯入海浪之中,在那些随时会抛掉生命的地方,发现另一个不安分的自己。直面天海,生死一线间,不需要处理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拿捏、进退腾挪,那是一个更直接的世界。我们很多人特别擅长也特别热衷处理人情,即使在该讲规则而非人情的场合。不少作家在家长里短的小心事、进退闪躲的小情绪之间怡然自得,把一次皱眉、一声叹气演绎得宇宙无边。这样的写作当然可以处理得很好,但作为作者,很多时候又是不满、不甘的,我们总希望有另一个新的可能。于是,我准备去听听大海的声音了。写大海,当然也得面对满腔心事、也得处理人际,可当所有这一切,都放在一个更加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或许便没有那么小里小气,很多事情便可以斩钉截铁起来。
——摘自林森创作谈
婴之未孩
计文君
选自《十月》2018年第5期
△计文君
小说《婴之未孩》中有一种暧昧的气息。几乎每一对人物,在表面一览无余的关系后面,都藏着那么点别扭。夫妻之间、闺蜜之间,没有人真正无所保留、坦诚相待,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时刻蔓延在每个人物的内心深处。事实上,这样的“别扭”和“保留”正是现代都市人与人关系的核心。现代都市是陌生人的世界,“陌生”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小说中的所有人,看起来都是成功的都市精英,但事实上,每个人心底都藏着难以为外人道的秘密和隐痛。面对一个突如其来的孩子,苏卿和丈夫老赵必须攒足火力同仇敌忾,但谁又知道,这对看似恩爱的夫妻心底究竟因此生了多少芥蒂?世事通达、洞察人心的心理学专家甘田,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中踟蹰懦弱,甚至几次三番对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产生怀疑。经历了丧子与背叛的艾冬,留给身边人的印象只是“心大到漏风,神经比电缆还粗”,没有人知道她的内心遭受着多么残忍的折磨,以至于需要依赖药物来维持心理与生理的平静……小说写的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作者着力探讨的是,当都市中的人们丰衣足食,不再为物质所困,甚至吃的是定制的有机蔬菜、用的是上万的婴儿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会焦虑,我们焦虑的是什么?
——摘自行超评论
《现代都市的焦虑与松弛》
影子商店
阿微木依萝
选自《作家》2018年第10期
△阿微木依萝
“董先生,您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糟心的事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实在想不到什么事情可以刺激到您的影子,使它平白无故缺了那么一块。”
“难道糟心的事情还能影响它?”
“当然啦。它是脆弱的,和您心气相通。如果您遭遇了不痛快,气愤过头,那么它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气球,气儿太足它就冲出一个洞爆开。眼下这个样子,一看就是您今天受了什么刺激,才会在影子上出现缺口。”
董庆铭将信将疑。
“您得心平气和,看淡所有的事。”
“照你这样说,我花钱买个影子,还得学会养生,还得像爷一样供着它。”
“差不多。”
“那么,不保修的话,至少可以免费更换吧?说到底这也是你们的质量问题。这种服务市面上都在用。你们影子商店声称服务一流,应该少不了这项保障。”
“先生,我们影子商店不更换任何已出售的影子。既然您已经选中它,那就是您的影子了,就好比是您原先那个影子,没有谁有权利或者能力将它取下来,除非它自己不想跟着您,或者出了眼下您遇到的这种状况。我们影子商店的影子虽然不是原装,可一旦佩在身上,我点了‘确定使用’的按钮之后,那就有了和原装影子一样的功能,神仙也拿不下来了,直到使用期限满了为止。”
——摘自《影子商店》
跟踪者
马南
选自《小说月报 · 原创版》2018年第9期
△马南
去年,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断臂男子为了寻妻,靠给人画像行走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吃住都在一辆三轮车上。我又想到那几个走钢丝的艺人,这么多年行走他乡,从事着危险的高空表演,是不是也有隐秘的无奈和痛楚?
像是偶然得到,又像是酝酿已久,我决定动笔写他们。
《跟踪者》讲述的是一次漫长而凄苦的寻找。邪念一次次在高野脑海里产生,又一次次被他强行掐灭。这其中,除了对妻子的不舍,也有善恶的较量。最终,唐小迪用爱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高野……
——爱是一种本能,它依附在任何角落唤起不灭的热情。死去的人未曾中断,活着的人更不应失去。
——摘自马南创作谈
读大家
穆旦《诗八首》: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
西渡
选自《读诗记》
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7月版
原题:《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穆旦<诗八首>解读》
△西渡
△《读诗记》
穆旦的这组诗具有严格的有机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作为主题发展的主线,以“我”“你”“上帝”之间的矛盾、冲突、吸引、排斥、纠缠和对话为基本动力,通过它们之间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螺旋发展,揭示了“爱”的普遍真相。在这组诗里,诗人深入地探测、挖掘、解剖了“爱”的心理学、生理学、种族学以至宇宙学的根源,“使爱情从一种欲望转变为思想”(王佐良语),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了一种富于现代色彩的爱的哲学。对于“爱”的心理、生理和种族基础的探索,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 · 第三哀歌》中就有深入的、突出的表现。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发表之后,这种探索就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穆旦的这组诗也可以说是这一趋势的组成部分。
——摘自《穆旦<诗八首>: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
△穆旦
作为批评家的西渡不断以汉语新诗为视点,以诗人的灵心健笔,力图开掘新诗与旧诗、与外国诗之间流畅的对话脉络,寻求古今中外诗歌之间的内在和谐性。在梳理新诗传统、汉语诗意阐释和新诗批评话语建设等诸多方面,他都有许多独到的贡献。……在认清新诗处境的基础上,西渡对戴望舒、穆旦、江河、海子、戈麦、多多、张枣、王寅、臧棣等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细入肌理的释读,以情理混融的动人批评之姿,充分地演绎出众多新诗杰作在事理和情理上的精确、清晰、饱满和玄妙。这些细读式的批评表明,超越文学史逻辑地理解一首杰作,正是杰出批评能力之所在,也是新诗作为诗的孤绝的体现……在《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中,西渡对穆旦的名作《诗八首》进行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读。这篇长文在与前辈批评家对话的基础上,将此诗字里行间充满悖论和暗示的多义性修辞元素细腻清晰地呈现在批评语言中,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上,都澄清了此前诸多论家盲视或回避了的谜团。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颜炼军
作家记事
我记忆的碎片,我指间的宇宙
李娟
选自《西部》2018年第5期
△李娟
我小的时候,世界正好和我小小的身体、小小的视野相匹配。
上学途中必经的街道足够宽阔,学校操场无边无际,同学黄燕燕家好远好远。还有家门口那道阳沟,我永远无法跨越。
那道阳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道天堑。我在这边,大人和八岁以上的孩子在那边。阳沟对面是一方小小的石台,正对着院落的天井,紧挨对面木阁子的窗格。石台上有一些碎砖瓦、几只旧花盆以及隐匿其中的新世界的入口。我每天冲石台上张望,那里有大秘密。
而没有秘密的这方世界平淡无奇。在阳沟这边,我走遍每一条街道,走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反复敲黄燕燕家的门,无人应答。每当我再次回到家,走向寂静的天井,就像活了一百年那样寂寞。
可是有一天,我抬起腿突然踩到了阳沟对岸。紧接着,我一迈而过。世界颠倒。我长大了。
我八岁了,我个子长高了。一时间所有的街道都不够我奔跑,所有的同学家都不够我探索。一时间世界来不及调整得与我的成长相匹配。我像是突然出现在小人国里的巨人,站在阳沟对面天井下方的石台上君临天下,持续成长,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我在石台上蹦跳不休,所有大人惊呼,呵斥我小心点。所有小朋友哈哈大笑。我是终于跟上队伍的失群之羊。
我走在队伍的最后,感到世界陈旧不堪。心想,这一切可能并不值得我辛苦地长大。
——摘自《我记忆的碎片,我指间的宇宙》
人到中年,潮到岸边
刘汀
选自网易 · 人间
原题:《人到中年,我和父亲互换了位置》
△刘汀
我仍然记得三四岁的时候,父亲挑着两桶水,从爷爷家的院子回我们刚盖好的土坯房,我跟在他身后。七八岁时,上小学,他骑着自行车,我坐在车后。十几岁时,去田里拉大豆和玉米秸秆,他赶着马车,我也在他后面。几十年来,我们之间都处在这样一种视觉关系中,哦,那个你们早已经熟悉的词语——背影,或者另一个作家所说的“目送”。但我现在觉得,他们所写的并不完整,只不过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关系的一半。在我们长大到一定年纪,这个视觉关系就会翻转过来,那背影并不是父辈的,而是我们自身。是他们在看着我们的背影,目送我们走去远方。我回忆起,在北京的所有行走中,我都有意无意地走在前面,父母跟在后面,经过路口或有车过来,我就会回头看看。
不是吗?从初中开始,总是我们离开他们,送到村口,送到乡里,送到镇子上,他们始终在原地,我们才是那个留下背影的人。
这场雨,以及我和父亲半身湿透可是神情清爽的样子,必然会永恒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摘自《人到中年,潮到岸边》
锐阅读
搁浅
大头马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9期
△大头马
在《搁浅》这篇小说当中,作者虚构出来一个“自杀干预中心”,专门接各种想要自杀或者有自杀倾向的陌生人来电,原本在大学里教数学的高老师,由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自杀,让他对生死变得困惑,如今做了“自杀干预中心”的一名接线员。一天夜里值班,高老师接到一名神秘男子的电话,对方声称要去杀人,甚至准备好了炸药。在劝说对方放弃杀人的过程中,高老师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老师,随着小说的推进,读者逐渐了解到老师自杀的原因,他与老师的关系也随之浮出水面。如果只是如此,还不能说明作者想象力的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是,这个神秘的“自杀干预中心”实际上是一场“骗局”。至于那些像鱼一样搁浅的人,要如何才能再次回到大海?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
——作家、编辑顾拜妮
潮阅读
“匿名作家计划”二题
选自理想国|《鲤 · 时间胶囊》
九州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鲤 · 时间胶囊》
“匿名作家计划”由《鲤》文学书系与腾讯 · 大家、理想国联合发起,邀请成名作家与新人作家同台竞技,作品全部以匿名的方式呈现,并交由专业评委和普通读者评选。作者在结果揭晓后将自主选择是否公布身份。
刚拉开门,我奶的一个牌搭子老太太正站在门外嚷,赶紧出来看吧,你家王战团上房揭瓦了。一家老小跑出门口,回首一瞧,自家屋顶在寒冬的月光下映出一晕翡翠色,那是整片排列有序的葱瓦,一层覆一层。王战团站在棱顶中央,两臂平展开来,左右各套着腰粗的葱捆。葱尾由绿渐黄的叶尖纷纷向地面耷拉着,似极了丰盛错落的羽毛。那是一双葱翅。王战团双腿一高一低的站姿仿若要起飞,两眼放光,冲屋檐下喊,妈,葱够不?我奶回喊,你给我下来!王战团又喊,秀玲,女儿的名字我想好了,叫海鸥,王海鸥。大姑回喊,行,海鸥就海鸥了,你给我下来!王战团造型稳如泰山。十几户门口大葱被掠光的邻居们,都已聚集到我奶家门口,有人附和道,海洋他爹,海鸥他爹啊,你快下来,瓦脆,别跌了。我爸这边已经开始架梯子,要上去迎他。王战团突然说,都别眨眼,我飞一个。只见他踏在前那条腿先发力,后腿跟上,脚下腾起瓦片间的积灰与碧绿的葱屑,瞬间移身至房檐边缘,胸腹一收力,人拔根跃起,在距离地面三米来高的空中,猛力扑扇几下葱翅,卷起一阵泥草味的青风,迷了平地上所有人的眼。当众人再度睁开眼时,发现王战团并非一条直线落在他们面前,而是一条弧线降在了他们身后。我爸挂在梯子上,抬头来回地找寻刚刚那道不可能存在的弧线,嘟囔说,不应该啊。
——匿名作者011号:《仙症》
十年前,从吴匀设计的第一个游戏进入内测开始,我就是他的试验品。我头脑清醒,口味挑剔,入戏和出戏的速度都高于平均水准。致瘾阈值高——实际上,我不记得我对任何虚拟现实游戏上过瘾。我不相信这个看起来既滑稽又粗糙的新玩意儿,能改变我的记录。
“你的意思是,这个女人,这个叫什么全息投影的玩意儿,只有我自己能看见?”
“你的人,”吴匀深吸一口气,“只有你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
所以,只要咳嗽一声,我的人就会出现,就像从我的嘴里吐出来。再咳嗽一声,我就可以把她吞回去。按照吴匀的理论,这个在技术上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玩意儿,最大的优势是把你从虚拟现实的封闭空间里解放出来,融入现实。我不用戴上头盔,关在房间里被各种仪器五花大绑。走在人群中,灼热的阳光下每个人的头顶上都冒着蒸汽——没人知道,我的人就陪在我身边。
“最重要的是,齐南雁也不知道。”吴匀的眼皮根本没有抬起来,但我能感觉到他在冲着我似笑非笑地眨眼。
——匿名作者020号:《笼》
八方阅读
做工的人
(中国台湾)林立青
选自《做工的人》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3月版
△林立青
△《做工的人》
工地现场有一种很独特的情况,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现场施工者到了一定年龄后,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已经结婚生子,好像结婚生子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和工地现场的施工人员相处时,最常被这些师傅关心的也是婚姻、家庭状况。
工地的意识形态不同于办公室文化。在办公室里,一般来说对于私生活的关注较少,过度的关注是一件失礼的事。但在工地现场,这会是一个“考古题”,从何时结婚到孩子何时出生,这些师傅都会在关心时给予无比慷慨的承诺。相反地,一个人若是身边没有妻子,又或是从来没有结婚,都会被怀疑不务正业或不够稳重。
由于工作繁重,难以进修或是拥有良好学历,工程现场的师傅们若没有在年轻时积极追求对象,并且早早结婚生子,就会有很多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择偶条件。在工地现场,到处都可见师傅们在过了一定年龄后娶了外籍配偶,甚至在七八年前,有些师傅的副业正是介绍外籍新娘。
有意思的是,无论本籍外籍,若是妻子会同丈夫一起工作,那其实以工地的薪资待遇,一般而言是能存下钱来的。这些工地现场的夫妻最常见的就是泥作、瓷砖师傅,夫妻两人架线、贴砖、搅土、粉墙。有些默契好的夫妇,两人在现场施工时的配合动作流畅,一人勺土上盘(在泥作工程时,泥作师傅身边会有一个小工,有时是自己的妻子,将水泥砂浆勺到师傅的土盘上),另一人旋即粉刷上墙再将土盘接来,简直如同舞蹈一般。能这样配合的师傅也往往具有强大的韧性,他们甚至能够同时适应劳累的工作环境并养儿育女。
——摘自《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书中图片
摄影师:赖小路
实习编辑:李婧婧
2019年征订启动,本刊将扩容,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