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瓦解搞破坏的“小团伙”?
李迪老师回想整个过程后说:“自己还真的有些‘阴险’。”
“合唱团里为什么没有扬扬和雪云?”李迪老师被小团队的“骨干”周倩、艳艳等同学围追堵截在班级门口。李迪老师看解释无用,就转身离去。
第二天上课,李迪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张生和李生都要进京赶考,被一条大河阻挡。李生逢人就问“哪里有船”,最后想办法挣钱造了船,但却发现河对面是沼泽地,根本无法到达京城。
而张生见人便问“我要到京城去,该怎样找船过河”,有人告诉他过河对面是沼泽地,你到不了京城,你可以再过十多里,河上有桥,你自可过去。
最后张生顺利过河,到达京城。而李生到达时,考试已结束。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呢?
张生和李生的问话不同!张生把自己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别人的解答便也有价值。而李生问的是如何找船,而不是说找船的真正目的,别人的回答也便仅仅局限在找船上。
揭晓答案后,李迪老师顺拉到本次合唱团的事:我们挑选合唱同学的目的是到市里参加竞赛的,所以,我不可能故意让唱得不好的同学参加,而把唱得好的同学刷下来。
然后针对周倩同学说的“为什么没让扬扬和雪云参加”一问题,李迪老师故意说:“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扬扬唱得不错,那么我就尊重大家的意见,让扬扬参加,但这样一来就必须在原先选中的6名同学中刷掉一个……这样(细说别的同学的优点),周倩就必须被刷掉了。”
周倩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刷下来,脸红着趴在了桌子上。
和周倩同伙的艳艳,知道再捣乱也可能被刷掉,便认真地唱歌。
而刚加入合唱团的扬扬,因为是刷掉周倩才换上自己的,课堂心不在焉。面对李迪老师的问话,她表态“你想换就换吧”。
李迪老师也自信地回应:“好!你既然这样说,那我就决定了! 咱们班的合唱团队员,周倩和扬扬都不参加,雪云加进来。当然,如果雪云也不愿意参加的话,我还可以找别的同学进来。”
李迪老师这样做,就是想让周倩等人明白:这个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能转!不一会儿,雪云就跟上李迪老师交了参赛照片。
整件事的处理中,李迪老师避开学生正情绪激动的时间,而等到第二天才“接招”;“接招”也不直接回答她们的质疑,而是通过讲故事告诉她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在班里同学都认为这样处理合情合理之时,开始瓦解“小团伙”——
先满足周倩等人的要求,同意她说的“让扬扬参加”,但是却把周倩本人刷下去。当扬扬为了周倩拒绝参加时,就顺势让团伙之一的雪云加入。如此一来,“团伙”成员便各有了自己的想法,呈现“树倒猢狲散”的景象。
当然,这种做法有“副作用”,所以李迪老师在她们毕业后,有专门找他们谈了心,告诉她们,她这样做的初衷——要尊重课堂、尊重老师!
李迪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以柔克刚、刚柔并济且心细如发、爱生如子的老师。她所有的教育模式,都是“当春乃发生”,且以学生的长久发展为初衷,所以最终都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想想哪个教室里没有若干个“小团伙”,班主任不必“团团”干涉,但是应该分析下“小团伙”大致有几个,谁是核心人物?他们对班风的建设起什么作用?如果和教师的工作背道而驰,带坏班风,扰乱课堂,就要小心提防、智慧应对。与其同时“攻击”整个团队,倒不如试一试“离间计”或“二桃杀三士”。只要有助学生向上、向善发展,为何不可以运用智慧巧妙“拆散、瓦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