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汉后主刘禅,估计第一时间,大家便会想起“此间乐,不思蜀”一语,就这么个愚蠢到了有些可怜的人,享受着成都的荣华富贵,却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恨在了心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临终遗命,就地安葬。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后主一直没有给他立祠。到其去世二十九年后,群臣和百姓纷纷上书,民意汹汹,刘禅才不得不顺从民意,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下诏在勉县给丞相立庙,但还是不允许在成都有类似建筑。(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
相较而言,埋葬刘备的惠陵,于蜀汉章武元年(223年)便已建成(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
据宋祝穆《方舆胜览》所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也就是说,直到南北朝时期,武侯祠方才在成都汉昭烈庙西侧建立。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把原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又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作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虽然大门门匾上写的是“汉昭烈庙”,但民众还是习惯以“武侯祠”来称呼,这应该就是普通大众心中,对于诸葛丞相为人处世,一生功业的认可。
而在明朝的这次修缮整合中,刘禅的牌位被挪走。从此,庙内再也看不到他的踪迹,只有其父刘备和其子北地王刘谌。
这或许就是明辨是非的后人们,给这位蜀后主的一个正确评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