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的人”

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的人”

作者: 肖朝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23:46 被阅读0次

    《课程的逻辑》第一章《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的人”

        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老师著的《课程的逻辑》主要围绕“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两大主题展开,是一本论述课程改革的学术思想养料。

          任何课程编制应该离不开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回应社会现实,三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不是单纯静态的“公定框架”和学校的“教育计划”,它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展开文化探索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是新课改的目标取向,回归真实的生活是新课改的发展内容。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最大着眼点就是凸显“人”的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是“完整的人”,而教育则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当自然、社会与自我交融,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时,课程的意义才得以实现: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和勇气思考与行动。

          过去对“科学主义”的绝对推崇和奉为至上的思想导致了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新课程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在每一教育阶段都要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课程的综合化、强化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所体现的不会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注意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生成方式,确立新的知识观,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人性化。

          非常注重隐性课程在塑造人、培养人中的作用,而不仅是课程表上显性的课程,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学校文化”的再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施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鼓励教材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打造个性化的校园潜在文化,其宗旨就是要营造一种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整体的发展价值取向。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少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的对话与理解,以达到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生活的课程改革应关注“整体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fc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