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课程的逻辑》摘录
《课程的逻辑》摘记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课程的逻辑》摘记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作者: 玥玥妈_34f5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2:37 被阅读0次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改革运动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  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人整体性的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人的完整性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

    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整体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杜威: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课程体系唯有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现目标。

    学校课程的宗旨: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和勇气思考与行动。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现象大师):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

    生活世界理念: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与纯洁性而走入“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

    “范式转化”  “泰勒原理”

    威廉姆•派纳(美国课程论):课程应成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

    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新课程明示: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来自“科学世界”,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赋予课程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的对话。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构建

    波兰尼(英籍哲学家):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课程改革目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个体兴趣,情感,信仰,态度有关;个体的个性参与态度及个人见解进入知识,并有机融合在一起。

    新课程将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

    学科领域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不再仅仅是“新教材”,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与知识创生的过程。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管理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尤其在学校水平,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地主体。

      实践思维方式:反思性思考→即兴式思考→教学情景→多元视点研究教学→关系,问题构建

    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摘记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yz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