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成瘾

作者: 竹林f7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22:50 被阅读0次

          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说的是小康且有闲的光景。过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那有机会讲什么养生,只求能吃饱肚子。大冬天,能吃东西总少不了红薯与窝窝头。记得父亲多年大冬天,都是烂毛衣,老有线头什么的,他总爱拉拉!那时候越穷越忙,不习惯喝水,更没有每天八杯的讲究,但是在食不果腹情况下,祖辈总是高寿,都在八十五以上,外婆在九十五寿终正寝。

            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康生活在前边大六项满足以后才会考虑的。随着好日子到来,喝茶慢慢成生活的必需!开始处于初级阶段,属于三不管,不管什么品种,不管什么时间,不管什么器茗,有茶就到,有茶就喝。后来绿茶丶花茶丶乌龙茶丶白茶,都尝了,也没有品出个子丑寅卯,象样的茶具也有好几套,也是没有啥收获。

    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茶文化积累了千年之久,一个品字道出其中学问的深浅。茶圣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中国茶道传入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

    茶喝到此处,恍然大悟,茶喝的是心境。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水静能鉴物。人静可观心。只有在心静如水的时候,才能映照出世界的本质,才能呈现出内在灵明通透的自己。​

    关注当下,保有耐心,保持柔软,充满善意,其余一切皆会各归其位。如东坡先生何说:心安处即是吾乡!​

    当喝的不再是茶的味道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茶外之茶,是何等之茶?此境又是何境?曰:豪迈之境,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往往不分家,特别茶酒更是如此。茶虽未有酒之如此豪气,但也少不了一种豪情。“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还是一到七字的对仗茶诗,也甚是优美。“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曰:深情之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种深度,好像玩茶是玩不出来的。宋代令词的大师黄庭坚的词,“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这是宋人黄庭坚的词。茶如故人,万里归来,相对无言,却又满腹真情,那是怎样一个沉静、深邃、超然、而又思绪绵远的境界。以此词,可见,茶亦可付深情。曰:随安之境。茶似乎也有此境,茶香四溢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诗曰“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人杨万里有诗曰“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宋陆游,曾任武夷山冲佑观提举(茶事官),后人尊称茶神,其《雪后煎茶》亦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晚年的陆放翁,不再从事政务,更将自己安放于茶中诗。曰:空灵之境。此境是风雨历练后的达观,是内观自我后的通透,不是随便人都可以达到的。儒家经典里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家的《道德经》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佛家本性为空,这些都是至上之境。茶人可以无限接近这种境界。像茶一样,日渐去掉身上的苦涩、杂质,把成长的内质,通过时间的转化,最终变成精华,孕出芬芳。茶者,内心向空,逐步修达圆觉圆融,向此境进阶即可。茶之境,心之境,随茶随境随己。喝茶成瘾,品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千年修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喝茶成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fk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