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有效了,因为它太过主观。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还总是拿“没有兴趣”作为不想做某些事情的挡箭牌。依我之见,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擅长做的事情,因此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没有必要拿这个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举个例子:从小长得高,强壮一些的孩子在体育方面比其他孩子表现得出色,也从中获得外界的赞赏。这些赞赏或来自同龄小朋友,或来自老师,或者其他家长。总之使强壮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多吃饭,来助长自己的体力,也开始留意电视上那些体育明星,业余时间也更乐意进行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你能从中得出孩子对体育有兴趣的结论吗?如果可以,这个兴趣是不是有一大部分来源于孩子自身擅长体育活动。试想在你感兴趣的领域中,是不是大都是你擅长去做的事情?
价值,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是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以农民为例,你的价值不是你能收割多少粮食,而是在人类需要粮食生存的前提下,他们肯为自己的生存付出多少。所以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时候,不妨看看你的潜在需求者真正需要什么。
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提到,我们脑中许多根深蒂固的概念,都是想象出来的。比如婚姻,原始的智人是没有婚姻制度的,而人类用法律制度上的婚姻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责任、义务和财产划分。跳出这个想象来看,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规律,而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并且共同相信的事情。即使你不相信婚姻这回事,但你的对象相信,你的父母相信,你的牧师也相信,坚持己见你就成了不合群的人。所以,为了在这个世界活得舒坦一点,还是遵循社会的习惯吧。
所以在实现价值的路上,我们需要综合考量,潜在需求者共同相信的是什么?他们对此肯付出多少?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符合他们的期待?--这只是针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天才,他们能够预先感知并引领未来人类的需要,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现在再想想我们的“兴趣”能为我们的成长、实现个人价值带来哪些帮助?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兴趣,比如读书,也要看读的是什么书。网络言情武侠小说什么的偶然读读算是放松神经,要是把它作为精神食粮的主要来源,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这一代人很容易迷茫,自己深知迷茫,却不知道怎么去克服。面对选择,只知道做排除法(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不能一眼看到正确答案。所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也挺虚幻的,因为你很可能听到的不是你真实的想法,而是别人告诉你的想法:你真的喜欢出国游吗?出国游对你有什么好处(价值)?--可以增长见识,看到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看到美景,品尝当地美食,增加未来的谈资...但事实上,花费了一笔不菲的开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那些地方的美食根本不能和国内饭馆相提并论,名胜古迹也是人挤人,甚至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真正看过比利时撒尿小孩的人不会再想去看第二次,原因不说了,去一次就知道)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事情吗?它远不如你在家里葛优躺着看电视舒服,但为什么面对它你还会趋之若鹜呢?这是由于大部分人都认同出国游是一件洋气的事啊。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聪明的人才能看到皇帝的新衣,大家就都装作看到皇帝穿着无比华贵的盛装。当大家都认为,出境游好,就算你在国外的旅游时差还没倒好就到处乱跑、饮食无法适应天天以泡面和老干妈充饥,也要强撑,遇到景点必须第一时间拍照上传朋友圈,告诉别人和自己,我到此一游了,你们羡慕着吧。你还能说你的兴趣,是你自己真实的想法吗?
当然我上面举的例子可能是个别现象,很多人也许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出境游。不过这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名流千古的康熙大帝一辈子没去过欧洲,不是也照样享受了非常有意义的一生吗?
只是,在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除了外界呈现的那些假象,我们要真正知道自己来这个世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要的不是外人“看上去不错”的生活,而是外人看上去和自己内心感觉都不错的生活。做一件事情,不仅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件事是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