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课作业

微课作业

作者: 大彤小均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15:16 被阅读0次

    一、课程梳理分享

          在线上微课听林老师讲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前半年,我在线下林妈妈课堂天津地区系列课程中,已经学习过这个课题,但是,这次微课听下来的感觉就像重新学的感受,再加上之前线下课程笔记做的不够细致,感觉老师讲到的道理又原封不动还了回去。倒是在育儿的过程中,确实在用在觉察,哪些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哪些是我自己要提升去支持到孩子,哪些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功课。家有两娃,在建立起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亲子关系中,时常要经受心力交瘁、失控暴躁、后悔莫及…等等一些任由情绪爬上巅峰又跌入低谷。好在用上了觉察,能后知后觉、能不断拨乱反正、能不停的休整调和。

          罗马时期罗马人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0-15岁(童年、上学时期);15-25岁(青年时期);25-40岁(第一成年期);40-55岁(第二成年期);55岁以上老年期。

          希腊人把人生分为十阶段(每7年一个周期):0-7岁幻想时代;7-14岁想象阶段;14-21岁青春期+青少年时代;21-28岁发现和把握人生基础;28-35岁证实强化已发现的人生基础;35-42岁第二青春期;42-49岁狂躁抑郁期;49-56岁与自己的衰老搏斗;56-63岁思想成熟期;63-70岁第二童年期。

          本次课重点: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婴儿期(0~1.5岁)-全能自恋期

    基本任务:形成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  【家庭教育的重点(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需要应给予即刻满足,给予一贯的、及时而亲切的照料】

    【丰富的层次不同的声音刺激有利于大脑发育】

            此阶段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早期(1.5~3岁)-第一逆反期 自主意识的建立【保护孩子的独立意志+规则的建立】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与克服羞怯和疑虑的冲突 【强化他的好行为漠视他的坏行为-行为强化学习理论】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掌控压制,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发展主动感【勇于尝试输胜于赌 让孩子的积极主动发挥出来】

    发展任务:发展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在游戏中,孩子不断地解决各种矛盾,体验着自我的功能,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6~12岁)-获得勤奋感【不仅仅将注意力狭隘的注意到学校学习成绩上】

    发展任务: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让孩子看到自己生命中的亮点,扬长带短】推荐看《自卑与超越》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成人可以帮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从而帮助孩子体验到“努力就会进步”,培养孩子的勤奋感。

            青春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的冲突,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只有当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想法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自我,也才能吸引与他相合得朋友。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25~50岁)-【注意力指向关心下一代】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成人将注意力指向关心和指导下一代的成长,体验对下一代的良好影响。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于自己而产生停滞感。

            成年晚期(50岁以上)-【完善感】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和避免绝望感、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老年人的体力和心理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接受自我、承认现实,这是一种超脱的智慧。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觉察日记

    1、主题是什么?

    女儿打了儿子的脸

    2、事件是什么?

    我在厨房忙家务,转身看到两个孩子起了冲突,起因过程我没有参与,只看到一个结果,大约是弟弟拿了姐姐的东西,怎么说都不还,姐姐愤怒的情绪失控,用手打了弟弟的小脸。

    3、即时反应是什么? 

    诧异、生气

    4、此刻身体的感觉如何?

    后背紧绷、喉咙难受

    5、内在对话是什么?

    你怎么可以打弟弟,嗯,你有自己的情绪没问题,你生气也没问题,你的这个表达方式,打脸我接受不了,你打别处没准我可以接受。看着亲同手足的姐弟两干架,我的心在滴血,我也特别受不了发生冲突。

    6、内在感受是什么?

    愤怒

    7、自己内在什么情绪伤痛(情绪钩子)被触动?(需要临在中去经验和表达)

    小时候最害怕最无力的就是看到爸爸妈妈吵架,爸爸偶有醉酒半清醒状态,如若那个时候,他的话匣子打开,谁都拦不住,好听的难听的话在妈妈面前倒出来,不知哪句话就能把妈妈压抑的愤怒勾出来,两个人就会纠缠着不依不饶要理论个你输我赢、你对我错。爸爸力量型,醉酒后那一个拳头打将出来更是无人能挡,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拳头,有时候是躺沙发上捶打沙发,有时候就发泄在妈妈身上,我怕极了,我生怕爸爸没有轻重把妈妈打死过去怎么办?没有了妈妈,这个世上我就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了,想一想就怕的不行。我会拦在他们两的中间,跳起脚来冲着爸爸愤怒、冲着爸爸喊叫,冲着爸爸说让他闷头睡觉别再说话了……我想要个完整的家。

    8、发现自己有什么限制性信念?

    接纳不了动手武力发生冲突。

    发生冲突意味着关系不和谐。

    面对冲突,习惯将注意力给出去,习惯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打人不打脸。

    9、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是什么?

    姐姐现在8岁学龄期,弟弟快3岁了处在第一叛逆期,姐姐有资格面对自己的界限被别人践踏而产生情绪的自由,弟弟处在叛逆期,需要强化他对的行为。我潜意识里对抗爸爸,可是无觉知的情况下也重复了父亲的行为,手比嘴快,姐姐的行为有可能是模仿了我的行为。如果不再醒来,那就是痛的传递。

    10、可调整的回应和选择是什么?

    在他们发生冲突时,我需要喊停…我的角色不是用讲道理而去说教女儿,灌输对与错,而需看到她得情绪,共情支持到她,并慢慢引导女儿看到自己情绪的来源,允许她带着觉知的表达情绪。告诉她我的信念里有一条:也是一句老话,是符合大道的,打人不打脸,前提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再去与弟弟建立规则意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课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lnphtx.html